小时候,女儿总是围着你转:
她用软软的小手扯着你的衣角,一遍遍叫你“妈妈”;
她摔倒了,第一时间扑进你的怀里;
她画了一幅歪歪扭扭的小画,也要得意地跑来炫耀。
那时候,你是她整个世界的中心。而她,是你最温柔的软肋。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你关心,她说“没什么”;
你想帮忙,她冷冷地回绝;
就连一次简单的聊天,也变得小心翼翼。
她在长大。而你,仿佛被悄悄挡在了她的世界之外。
为什么很多女儿,长大后和妈妈渐渐疏远了?
也许,是在这三个阶段里,悄悄错过了靠近的机会。
一:0-6岁,她拉着你的手,需要你的拥抱
0到6岁,是一个孩子情感世界最柔软,也最需要回应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她的每一次情绪爆发——哭闹、害怕、焦虑、撒娇——其实都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说:
“妈妈,请你看见我,理解我。”
如果此时你能蹲下来,抱抱她,轻轻告诉她:
“妈妈看到你了,来,我陪着你。”
那么,孩子的心里会悄悄种下一个信念:“我的感受是被允许的,妈妈是可以依靠的。”
可很多时候,大人因为忙碌、焦虑,或者自己小时候也缺少过这样的安慰,可能下意识地说:
“别哭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么点事就哭,真没用!”
“要听话,不许生气!”
这些话,也许在大人看来无伤大雅,却在孩子心里悄悄扎下了一根刺。
于是,她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的需求。
表面上,她变得听话、懂事,心里,却悄悄拉开了一道小小的距离。
要知道,陪伴不是解决情绪,而是容纳情绪。
一个被温柔接纳过的孩子,才敢用真实的自己走向世界。
二:7-12岁,她悄悄长大,渴望被看见
7到12岁,是孩子“自我意识”迅速觉醒的阶段。
她开始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
“我是谁?”
“我是不是足够好?”
这个阶段,她渴望被认可,不是因为成绩、不是因为外貌,而是因为她本身,就值得被喜欢。
如果这时,你能够看见她独特的小世界,欣赏她微小却独一无二的闪光,比如:
“你很有想法呢。”
“你做事真细心,真让人喜欢。”
“不管别人怎么样,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那么,她会在心里建立起一座小小的自信堡垒,也更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和你分享。
但如果,我们太着急想把她塑造成“更好的样子”:
女儿喜欢画画,你却说:“画画没出息,还是多学数学吧。”
女儿慢热害羞,你却拿她和别的活泼孩子比较。
女儿有自己的兴趣,你却坚持:“你必须走我安排好的路。”
久而久之,她会明白:“你爱的,不是我本来的样子,而是你期待中的我。”
被否定多了,孩子不是变得更听话,而是悄悄地,把心门关上了。
有些懂事,不过是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我保护。
三:13-18岁,她张开翅膀,需要你的守望
进入青春期后,女孩像一只悄悄长出翅膀的小鸟。
她开始试着飞离巢穴,试着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世界。
这本是独立成长的必经之路,却也是母女关系,最容易出现拉扯的阶段。
此时,妈妈最需要做的,不是拉紧风筝的线,而是慢慢松开手,变成那个在风中温柔守望的人。
如果你能给予她信任和空间,比如说:
“我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
“遇到问题,妈妈可以陪你一起想,但选择是你的。”
“妈妈可能不懂你全部的世界,但我永远在你身后。”
那么,即使有争执、有距离,她心里依然知道:“我可以自由飞翔,也可以随时回头找妈妈。”
但如果,面对青春期的叛逆、试探、情绪,我们用更多的质疑、命令去回应:
“你应该听我的,别自作主张!”
“你的事情我都要管清楚!”
“这个年纪最重要的就是听话,不许乱来!”
那么,她会悄悄筑起一道防备的墙——不是不想靠近,而是,不敢靠近。
母女之间的距离,从来不是一夜之间拉开的。是一次次的小小误解,一点点累积而成的。
但请相信,爱,从未真正断开。
只要你愿意,此刻靠近,就永远不会太晚。
四:靠近她,从这一点点小事开始
如果你发现自己和女儿之间,有了些许疏远,不要责怪自己。
你不是不够好,只是,在成长这条路上,我们都在摸索、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些小小的事情开始,重新靠近她:
①给她一个真心的拥抱,不附加任何要求。
②问一句:“最近有什么让你开心的小事?”
③在她倾诉时,少一点打断,多一点聆听。
④在心里告诉自己:允许她成为她自己。
⑤也别忘了,给自己一份温柔,不苛责过去的遗憾。
有时候,不需要说很多。
一个目光,一句“我在这里”,就足以让她重新感受到:“妈妈,还是那个可以依靠的人啊。”
她迟早,会在某个时刻,重新走向你。
而那一刻,会比你想象的,还要温柔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