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凉粉
蜀汉时期,原安汉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因此而有了名气。清末民初,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到一年,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保宁蒸馍
阆中白糖蒸馍系由清乾隆时回民技师哈公奎所创。据《阆中县志》记载:保宁麦面最知名,取南麦碾细,保宁蒸馍重罗筛之,蒸为馒首,名曰蒸馍,远行者携千余里外,虽外霉内燥,蒸之移时,而色、香、味、形如故。外来客商多于县中购蒸馍以作馈品。保宁蒸馍既无中式馒头的碱涩味,也无西式面包的微酸味。1912年,获巴拿马国际博展会银质奖章。1990年,四川评出22种省级名小吃,保宁白糖蒸馍金榜题名。
馓子
回族的一种小吃,用采用水糖、黑芝麻、核桃、花生、黄豆、香料、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状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每逢节日喜庆,回族妇女同胞便各显身手,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如今,在许多饭店和早点铺或菜市场上,馓子也以已成为常见食品,随时可以买到。
果城杨鸭子
一刀一案,一味一药,“坚守传统工艺、传承舌尖美味” 。“杨鸭子香酥鸭传统制作技艺”老工艺引入现代的饮食理念。
唐氏米凉粉
唐氏米凉粉是唐氏三代祖传的地方风味小吃,它具有麻、辣、酸、香等特点,味美可口,回味无穷。
方锅盔
2002年,原本从事钢材生意的赵仁金到他哥哥的锅盔店铺学习打锅盔的技艺。当时南充市面上的锅盔以圆形为主,为了做出自己的特色,他在设计锅盔外形和酥的配料上费尽了心思,光是打锅盔的酥就有近18种配料。正因此,从最初一天只能卖19个锅盔,到现在每天能够卖300个,10多年时间,赵仁金已卖出了百万个方锅盔。
营山凉面
营山凉面在视觉上先拔头筹,一眼扫过去,红得发亮。
不必说,四川嘛,红一定是来自辣椒。然而事情并不简单。营山人一吃凉面,就集体强迫症爆发。
凉面里不能见一片辣椒。
辣椒被热油炝熟后,要完全滤出去,只留下颜色和香气。
牛肉
阆中市区的回汉杂居。老回民在逢年过节时会制作腌牛肉,做好后为防止腐烂,人们在牛肉表面涂抹锅烟灰防腐。这种腌牛肉被人们称为“保宁干牛肉”或者“风干肉”。该牛肉最大的特点是表面呈墨黑色,切开后内部肉质却是棕红色,很是好看。上世纪80年代,张飞牛肉公司前身原阆中县牛羊肉加工厂厂长王正秋因其面黑心红其形似张飞而将其正式定名为张飞牛肉。
南充米粉都没有,写这篇文章也不怕南充本地人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