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伊朗政坛接连传出高层变动。继经济部长遭解职后,副总统扎里夫宣布辞职,这场政治地震暴露出德黑兰权力核心的深层裂痕。总统佩泽希齐扬推动的伊核协议重启计划,因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反对而搁浅,温和派与保守派的角力进入白热化阶段。
普京接受特朗普委托担任调解人,标志着俄罗斯在中东事务中的角色升级。莫斯科与德黑兰保持着每年200亿美元的能源合作,同时与华盛顿在叙利亚问题上存在利益交集。这种双重身份使俄罗斯成为罕见的“两方信使”,若能促成协议,将大幅提升其全球事务话语权。
佩泽希齐扬政府面临严峻经济压力:里亚尔汇率较三年前贬值60%,青年失业率攀升至28%。虽然解除制裁的民意支持率达72%,但保守派担忧开放核谈判将削弱革命卫队影响力。德黑兰提出的三大谈判原则,实质是在维护政权安全底线与争取发展空间之间寻求平衡。
特朗普政府重启“极限施压”的同时抛出谈判橄榄枝,展现出典型的交易式外交思维。白宫内部评估显示,若能阻止伊朗铀浓缩进度,既可安抚以色列,又能为2026年中期选举积累政治资本。但五角大楼警告,单边退出协议的历史记忆,使伊朗对任何承诺都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伊朗铀库存量已达伊核协议规定上限的18倍,60%丰度浓缩铀存量足够制造6枚核装置。美方要求伊朗首先停止高丰度铀浓缩,而德黑兰坚持制裁解除与核活动限制必须同步进行。俄罗斯提出的“分阶段互信方案”试图破解僵局,但双方在核查机制、导弹研发限制等关键条款上仍存在根本分歧。
这场博弈揭示出国际政治的复杂本质:当意识形态对抗遭遇现实利益需求,敌友界限往往变得模糊。正如维也纳谈判知情人士所言:“在核谈判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俄罗斯的调解努力能否成功,不仅考验普京的外交智慧,更将决定中东战略平衡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