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方在全国两会期间首次公开证实第六代战机研发进展,而同日美国F/A-XX六代机项目遭遇重大挫折,洛马公司意外出局。这一同步事件,不仅折射出中美航空工业的实力消长,更预示未来空战规则的主导权争夺进入关键阶段。
空军副司令员王伟中将的官方表态,标志着中国六代机研发进入新阶段。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已完成两型验证机试飞,其中某型采用无垂尾飞翼构型,配备自适应循环发动机,实现全频段隐身与超音速巡航的兼顾。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空战系统的突破——算法在模拟对抗中击败人类王牌飞行员,决策速度达到毫秒级。
洛马公司出局F/A-XX竞标,暴露美国六代机研发的结构性矛盾。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指出,洛马方案在能量武器整合、智能蒙皮技术上未能满足海军需求。而剩余竞标者格鲁曼与波音面临技术断层:前者缺乏舰载机设计经验,后者在隐身技术积累上落后洛马至少十年。这导致美国海军被迫将项目预算追加至120亿美元,首飞时间推迟至2032年。
中美航空产业链差距显著缩小。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实现第六代变循环发动机核心机连续500小时测试,陶瓷基复合材料涡轮叶片耐温能力突破2000℃。相较之下,美国普惠公司同类型发动机因材料缺陷,推重比仅达设计指标的83%。在制造端,中国3D打印钛合金机身框架技术将零件数量减少70%,而美国波音仍受制于传统锻压工艺的产能瓶颈。
六代机的竞争本质是作战体系的代际跨越。中国验证机已实现与隐身无人僚机的编组作战,通过量子加密数据链构建起200公里半径的协同杀伤网。美军NGAD项目虽提出类似概念,但核心的分布式孔径系统至今未通过电磁兼容测试。这种代差在台海模拟推演中尤为明显——美方评估显示,现有F-35机队对抗中国六代机编队时,战损比可能高达1:8。
全球航空力量格局正在经历冷战以来最深刻变革。当美国为技术路线争论不休时,中国以年均15%的研发投入增速持续突破关键瓶颈。这场跨越太平洋的竞赛,或将决定未来三十年制空权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