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陇阪单枪匹马退突厥
两军对圆,对面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数万突厥精锐,靠北依山占据有利地形,再加上南下以来,连战连捷,士气高涨。己方是李世民率领的数万疲惫唐军,当时连日下雨,部队粮草不济,装备差,士气低落,普遍厌战。打肯定打不过,不打对方一定不同意,进退两难之际,李世民突然单枪匹马领着百余骑士兵冲向敌阵!!!
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26岁,刚刚经历“太子谋反”事件,李渊对李世民更加不满与警惕,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也加紧排挤与打压,李世民在朝廷的日子真不好过。这个时候,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亲自率领突厥精锐从北方边境全线压上,很多城池已经失守,迫在眉睫,李渊也顾不得别的,抵御外敌的重担再次给了李世民。
七月二十一日,李世民挂帅出征,副帅是李元吉,很明显是监视李世民的,李世民原来的心腹部将大部分没有随军出征,更严重的问题是:才休战两三年的时光,部队武器装备老化而更新太慢,士兵厌战,情绪低落。战争又迫在眉睫,仓促之间也没时间做过多的准备,还有一个幸灾乐祸看热闹的李元吉。这次出征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李世民就是李世民,危急关头,总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扭转局面,胆魄与智慧令人惊叹!
八月十二日,唐军与突厥主力在豳州五陇阪正面遭遇,训练有素的突厥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拉看阵势,唐军大为惊恐,眼看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李世民急忙部署队伍拉开阵型,对李元吉说,我们不能怯,一定要与其一战争胜,你我一起出战如何?李元吉冷冷一笑说:‘敌人强大,万一战败怎么办’,然后左顾右盼看热闹。大敌当前,遇到这样一个拆台的,要是一般人气也气死了,但是李世民不是一般人,回了一句“你不出战,我单独前往,你就观战吧”。李元吉还没有回过神来,李世民已经带着百于骑冲出,来到突厥军前,李世民向颉利可汗喊话:“可汗既然与大唐和亲,为何背信弃义,深入我国?我是秦王李世民,可汗如果觉得自己能打,就出来跟我单挑,如果你以众凌寡,我就用这100士兵跟你拼了”!
颉利可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唱的哪一出啊!莫非有埋伏?颉利可汗于是按兵不动,看你李世民还有什么把戏。
接下来李世民的举动让颉利可汗大吃一惊,只见他率领100士兵又向前逼近一程,并且派人到突利可汗大营前讲了一通话(突利可汗是颉利可汗的侄子,两人面和心不和,互相猜忌),颉利可汗满腹狐疑,竖耳细听,终于还是听了个大概——“你我从前盟誓,有难同当,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
颉利可汗大惊失色,难道突利这小子跟早李世民有一腿,怪不得这次出征表现的如此积极,原来这是有预谋的啊!想到此,颉利可汗转身望向突利,希望他能给个解释,只见突利默不作声,一副淡定自若的样子。
就在这时,李世民再次策马逼近,准备越过两军对峙的河沟。颉利可汗立刻派人传话:“大王不必过河,我并无他意,只想与贵国重申盟约而已”。随后传令全军,即刻收兵。看着突厥大军退去的背影,李世民长长松了口气。
李世民知道,颉利可汗只是暂时收兵,跟突利解除误会后肯定会再来,到时候就难了。
当天晚上,李世民又率部冒着大雨突袭突厥大营,并且偷入突利可汗帐中与突利亲密交谈。交谈的内容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颉利可汗再也不信任突利,这就够了。
对颉利可汗而言,再打已经没有意义了,当务之急是赶快回家解决内部事务,但是撤退之前捞点实惠还是必要的,于是颉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带队去谈判,顺便考验一下突利跟李世民到底有多大问题。当然李世民也借驴下坡,给颉利可汗一些车马费打发他回去了。实力不够,智慧来凑,现在还不是收拾你的时候。
勇气与智慧已经不能形容李世民的英明神武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随机而行”!我想: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