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与发展
道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以伏羲、黄帝等为代表的文化和思想中蕴含着道家的一些理念。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道家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成。庄子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道家思想。
道教: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诞生。它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融合了古代的巫术、神仙方术、阴阳五行等多种元素,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流派和分支。

核心思想
道家: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个体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主张人应回归自然、回归本真,以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如老子主张“致虚守静”“少私寡欲”,庄子追求“逍遥游”。
道教:除了继承道家的“道”的思想外,更侧重于通过各种修炼方法,如炼丹、服气、导引等,追求长生不老、肉体成仙,同时也强调通过积德行善来获得福报,实现身心的解脱和超越。

表现形式
道家:主要是一种思想学说,通过哲学著作如《老子》《庄子》等传播其思想,以理论探讨、思想启发为主,为人们提供一种看待世界、人生的观念和方法。
道教:是一种宗教,有完整的宗教仪式、教规教义、神仙体系、庙宇建筑等。道士们通过诵经、礼拜、斋醮等宗教活动来修行和弘法,具有很强的宗教实践性和仪式感。

社会功能
道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人们在精神层面寻找自由和平衡,为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人生问题时提供了一种超脱的思维方式。
道教:在社会层面具有多种功能,如为信徒提供精神寄托和信仰归宿,通过劝善止恶的教义对社会道德规范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强化作用,同时道教的一些活动和场所也成为了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