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偏好与货币需求动机

追逐潮流范 2020-05-16 21:00:20

学经济

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也译为“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

众所周知,人们的财富如果不以货币形式持有,而以其他形式持有,会给他们带来收益。例如,以债券形式持有,会有债息收入;以股票形式持有,会有股息及红利收入;以房产形式持有,会有租金收人,等等。那么,为什么人们愿意持有不生利息或其他形式收入的货币?凯恩斯认为,就是因为货币具有这种使用上的灵活性,随时可满足以下三类不同的动机。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个人或企业出于这种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以及惯例和商业制度,而惯例和商业制度在短期内一般可假定为固定不变,于是,按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越高,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因此,如果说货币的交易需求产生于收入和支出缺乏同步性,则货币的预防性需要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个人对货币的预防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他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

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假定人们一时不用的财富只能用货币形式或债券形式来保存,债券能带来收益,而闲置货币则没有收益,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全部购买债券而要在二者间作选择呢?原来是因为人们想利用利率水平或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投机。在实际生活中,债券价格高低与利率的高低成反比。假定一张债券一年可获利息10美元,而利率若为10%,则这张债券的市价就为100美元,若市场利率为5%,则这张债券的市价就为200美元,因为200美元在利率为5%时若存放到银行也可得利息10美元。可见,债券价格一般随利率变化而变化。由于债券市场价格是经常波动的,凡预计债券价格将上涨(即预期利率将下降)的人,就会用货币买进债券以备日后以更高价格卖出;反之,凡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的人,就会卖出债券保存货币以备日后债券价格下鉄时再买进。这种预计债券价格将下铁(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可见,有价证券价格的未来不确定性是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必要前提,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利率高,即有价证券价格越低,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预计很快会回升,就会抓住机会及时买进有价证券,于是,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减少。相反,利率越低,即有价证券价格越高,人们若认为这一价格已涨到正常水平以上,预计就要回跌,于是,他们就会抓住时机卖出有价证券。这样,人们手中出于投机动持有的货币量就会增加

0 阅读:2

追逐潮流范

简介:为女性朋友推荐穿衣搭配技巧,提供购物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