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意外挖出一件罕见的文物

梅梅评历史 2025-02-25 16:56:46

2024 年的一个清晨,一支由考古专家组成的团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河道打捞工作。

他们的目标是清理河道,修复圆明园的部分水系,还原这座皇家园林昔日的风貌。

突然,有人惊呼了一声:“快来看,这是什么!”

一位工作人员在河底的淤泥中,发现了一个被包裹着的物体,虽然只露出一个角,但看起来很不平凡。

专家们迅速围拢过来,他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周围的淤泥,慢慢地,这个物体的轮廓逐渐显现了出来。

它似乎是一个金属制品,表面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能看出它原本的精致。

当整个物体被完整挖出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 这竟是一件鎏金铜象首!它的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堪称国宝级别的文物!

这样一件“宝贝”为何会出现在圆明园的河道中?它又见证了圆明园怎样的兴衰变迁呢?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圆明园的历史,探寻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圆明园的故事,要从康熙年间说起。

1707 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面的一座园林赐给了皇四子胤禛,这便是圆明园的前身。

当时的圆明园还只是一座藩赐园,规模并不宏大,占地约千亩,康熙帝赐园时,还亲自题写了“圆明园”的匾额,“圆明”二字取自儒家经典《中庸》,寓意德行圆满、明辨是非。

胤禛即位后,也就是雍正皇帝,对这座园林情有独钟,他将这里视为自己的韬光养晦之地,在此潜心修学、参禅悟道,也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他不仅增加了许多宫殿建筑,如正大光明殿、勤政殿等,还完善了园林的水系和景观布局,让圆明园初具规模。

到了乾隆时期,这位对园林艺术极为痴迷的皇帝,更是将圆明园的建设推向了巅峰。

他六下江南,将江南的美景和园林风格融入到圆明园中,使得园内既有北方园林的大气磅礴,又有南方园林的精致婉约。

同时,乾隆还命人在圆明园的东侧修建了长春园,在东南侧修建了绮春园,这三座园林相互连通,形成了后来的 “圆明三园” 格局,占地面积更是达到了 5200 余亩 ,建筑面积达 16 万平方米。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特色,堪称建筑艺术的瑰宝。

园内既有宏伟壮丽的宫殿,如正大光明殿,它是皇帝上朝和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建筑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尽显皇家威严;

也有精致典雅的楼阁亭台,如烟雨楼,在蒙蒙细雨中,宛如一幅水墨画,充满了诗意。

此外,圆明园还拥有众多的西洋建筑,如大水法、谐奇趣等,这些建筑采用了巴洛克风格,造型独特,装饰精美,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圆明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

园内收藏了无数的奇珍异宝、名人书画、古籍善本等,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从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到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家字画;从珍贵的历史典籍,到精美的陶瓷、玉器、金银器,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这样一座辉煌灿烂的园林,却在 1860 年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

这一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们凭借着坚船利炮,一路打到了北京。

10 月 6 日,法军率先闯入圆明园,随后英军也加入了这场掠夺的狂欢。

面对园内琳琅满目的珍宝,侵略者们露出了贪婪的本性。

他们疯狂地抢夺着能带走的一切,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瓷器铜器…… 只要是值钱的东西,统统被装进了他们的口袋。

据记载,当时的圆明园里,军官和士兵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了械斗。

那些拿不走的大件文物,他们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10 月 18 日,英军首领额尔金下令火烧圆明园。

3500 名英法联军手持火把,冲进园内,四处纵火。

大火迅速蔓延,吞噬了整个圆明园。

这座历经 150 余年苦心经营的皇家园林,在大火中燃烧了三天三夜,最终化为一片废墟。

安佑宫中,近 300 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档案馆中约一万零五百卷珍贵的档案,包括无法用价值衡量的珍稀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著作,都在大火中灰飞烟灭。

圆明园的焚毁,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象征。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愤怒地谴责:“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这场浩劫,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 “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也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决心!

沉睡百年的文物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时间来到 2013 - 2015 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圆明园遗址公园整体和长远的规划与保护,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圆明园大宫门区域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古发掘 。

这片区域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西南部,曾经是圆明园的正门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宫门不仅是清代皇帝和大臣出入圆明园的主要通道,其周边还分布着众多历史遗迹,如东北义园、承泽园、畅春园等,是 “三山五园” 格局中的关键节点。

然而,在过去的岁月里,大宫门区域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逐渐被人遗忘,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御河遗址成为了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条御河,曾经是圆明园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也曾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河上船只往来,热闹非凡。

它不仅为园内的建筑和景观提供了水源,也是皇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御河在战火的洗礼下早已干涸,河道被淤泥和杂物填满,已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即便如此,这条御河遗址中仍可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所以,考古专家们在清理着河道中的淤泥时,一直小心翼翼,但河道中的淤泥又厚又黏,给清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专家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凭借着专业的知识和坚韧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推进着挖掘进度。

终于,在清理到河道底部的淤泥时,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它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头讲到的鎏金铜象首。

无与伦比的鎏金铜象首

这件鎏金铜象首,无疑是一件稀世珍宝。

它的工艺精湛绝伦,展现了清朝时期高超的铸造和鎏金技艺。

象首的造型栩栩如生,长而卷的鼻子,仿佛正在轻轻摆动;尖锐的长牙,透露出大象的威严;宽大的耳朵,似乎在倾听着周围的动静。

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线条流畅自然,神态安详逼真,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

仔细观察,象首的表面纹理清晰可见,这些纹理不仅增加了象首的美观度,也体现了工匠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象首的鎏金工艺更是令人惊叹,尽管在河底沉睡了 160 多年,但它的表面依然金光闪耀,金层几乎没有脱落的痕迹。

这说明清朝时期的鎏金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使金层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不褪色。

据专家推测,这个鎏金铜象首很可能是圆明园中某个重要建筑上的装饰品,比如鼎或炉等器物的一部分。

在古代,大象被视为吉祥、富贵的象征,常常被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的装饰中。

而这件鎏金铜象首,作为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文物,其制作工艺和材质都堪称上乘,无疑是皇家用器中的精品。

它的出土,不仅为研究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清朝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灿烂的文化艺术。

这样一件宝物为何会遗落在圆明园的河道中?

这成为了专家们心中的一大谜团。

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专家们推测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在 1860 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圆明园时,这尊铜象首是他们抢夺的目标之一。

在搬运过程中,由于现场混乱不堪,再加上文物众多,搬运难度较大,很可能在慌乱中不慎脱落,掉进了河道里。

当时,英法联军为了尽快将抢到的财宝运走,他们用大车或牲口搬运那些大件文物,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铜象首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中,从搬运工具上滑落,沉入了河底。

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当时圆明园中的宝物实在太多,英法联军在抢夺时,时间紧迫,他们只能挑选那些最为珍贵、易于携带的文物带走。

而这尊铜象首可能因为体积较大、重量较重,或者在他们眼中价值相对较低,所以被遗弃在了现场。

在匆忙逃离的过程中,他们将一些无法及时带走的文物随意丢弃,铜象首就这样被遗留在了河道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淤泥掩埋。

与这尊幸运地留在国内的鎏金铜象首相比,其他许多圆明园文物的命运却十分悲惨。

在那场浩劫中,大量的圆明园文物被英法联军掠夺到海外,从此流落异国他乡。

这些文物在国外的经历充满了坎坷与无奈,它们成为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铁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伤痛。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鼠首和兔首,在 2009 年被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公然拍卖。

这一行为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和抗议,因为这些兽首是中国的国宝,是被非法掠夺的文物,它们应该回归祖国的怀抱。

最终,中国企业家蔡铭超以高价拍下了这两件兽首,但他随后表示,不会付款,因为这是一场不公正的拍卖,是对中国文物所有权的公然侵犯。

直到 2013 年,法国皮诺家族才将鼠首和兔首无偿捐赠给中国,这两件历经磨难的文物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为了让更多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和民间一直在不懈努力。

一些爱国企业家和收藏家,不惜花费重金,从海外拍卖市场上购回圆明园文物,然后捐赠给国家。

比如,澳门富翁何鸿燊就在 2007 年拍下圆明园马首铜像,并于 2019 年将其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让这件珍贵的文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此外,还有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以及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圆明园文物回归的行动中来。

他们通过捐赠、协助追索等方式,为文物回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圆明园文物正在陆续回归祖国。

每一次文物回归,都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回归的重要性。

这些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它们的回归,不仅仅是文物的回归,更是历史的回归,是民族尊严的回归!

而鎏金铜象首能够留在国内,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它为我们研究圆明园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 。

圆明园的现状与未来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周恩来总理曾明确表示要保护圆明园遗址,在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圆明园遗址公园于 1983 年正式成立 ,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保护、整修和建设工作。

1988 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 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19 年被确定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多年来,圆明园管理部门开展了多次考古发掘工作,除了大宫门区域的考古发掘外,还对圆明园的其他区域进行了深入探索。

例如,对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西洋楼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对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 “田字房” 和皇家稻田遗址,让人们对圆明园的功能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考古发掘工作,不仅为圆明园的遗址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历史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专家们可以还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从昔日的辉煌壮丽,到英法联军的野蛮劫掠与焚烧,再到如今的遗址保护与文物发掘,圆明园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的一个缩影。

鎏金铜象首的出土,让我们有幸目睹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圆明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圆明园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圆明园文物能够回归祖国的怀抱,让这些失散的珍宝重新团聚,让圆明园的历史更加完整。

同时,我们也要更加珍惜现有的文化遗产,加强对它们的保护和研究,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得以传承和弘扬。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