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敢不敢对中国发起一场常规战争?基辛格对此看得很透彻

梅梅评历史 2025-02-24 17:00:43

近年来,中美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摩擦频发。

从贸易战的硝烟弥漫,到台海问题的剑拔弩张,再到南海争端的暗流涌动,每一个事件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大家都在担忧,在如此剑拔弩张的局势下,美国是否会铤而走险,对中国发起一场常规战争?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听听“中国的老朋友”基辛格是怎么看待的。

“中国的老朋友“”基辛格

作为深受中国人民敬重的老朋友,基辛格的一生与中美关系紧密交织,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对两国关系的走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1923 年,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菲尔特市一个犹太家庭,彼时的欧洲,反犹主义暗流涌动,纳粹的阴影逐渐笼罩。

1938 年,为躲避纳粹迫害,15 岁的基辛格随家人移民美国,开启了他在新大陆的逐梦之旅。

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天赋,他成功考入哈佛大学,在这里,他沉浸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术海洋,师从著名政治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接受了系统且严谨的学术训练,也为他日后纵横捭阖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71 年 7 月 9 日,一架神秘的专机悄然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时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访华,这场被尼克松称为 “波罗行动” 的外交破冰之旅,拉开了中美关系解冻的序幕。

在为期 4 天的访问中,基辛格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多轮深入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台湾问题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等一系列重大议题交换意见。

这次访问,让中美两国看到了关系缓和的曙光,也为次年尼克松总统历史性的访华之旅铺平了道路。

1972 年 2 月 21 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基辛格陪同左右。尼克松走下舷梯,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紧紧握手,这一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被媒体称为 “改变世界的一周”。

期间,基辛格与中方团队经过多轮艰苦谈判,最终在 2 月 28 日,双方共同发布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这份公报打破了中美之间多年的外交僵局,在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为两国关系正常化确立了基本框架,成为中美关系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自那以后,基辛格便成为中美关系的常客,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访华超过百次,他不仅与中国的多位领导人建立了深厚友谊,还在不同场合积极推动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他深知,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关系的稳定与否,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的福祉,更牵系着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妥善管控台湾问题是维护中美关系稳定的关键"

基辛格深知,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中美之间的全面冲突。

他多次强调,美国应该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停止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行为。

那么,从基辛格的视角出发,美国究竟敢不敢对中国发动一场常规战争呢?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使得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慎之又慎。

1、国际舆论困境

美国在历史上发动战争,往往需要寻找各种借口来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例如,在 1898 年的美西战争中,美国以 “缅因号” 战舰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为借口,对西班牙宣战,成功地在国际舆论上占据了主动,得到了国内民众和部分国际势力的支持 。

一战期间,美国最初保持中立,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以此为契机,于 1917 年对德宣战,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协约国的赞誉。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以此为理由正式加入战争,得到了全球反法西斯阵营的支持,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倾向美国。

然而,若美国对中国发动战争,却很难找到正当理由。

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参与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行动,赢得了众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可。美国若无端发动战争,必然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如今,全球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都希望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对于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越来越反感。

美国若贸然对中国发动战争,不仅难以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还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联合抵制。就像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战争,但战后并未找到相关证据,这一行为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美国的国际形象也受到了严重损害。

在当今时代,美国若想对中国发动战争,恐怕很难再编造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国际舆论这一关,它就很难通过。

2、实力对比的隐忧

从军事装备上看,美国虽然在某些方面仍占据优势,但中国的发展速度仍不可小觑。

在海军方面,美国拥有 11 艘现役航母,而中国目前有 3 艘航母,数量上虽有差距,但中国航母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如福建舰采用了电磁弹射系统,这一技术与美国最先进的福特级航母相当。

在驱逐舰方面,美国的盾舰总数约 70 艘,中国约 50 艘,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

空军方面,美国拥有 F-22、F-35 等先进战机,数量众多,但中国的歼 - 20 在空战能力上表现出色,且歼 - 20 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此外,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翼龙” 和 “彩虹” 系列无人机已出口到多个国家,并在实战中展现出优异性能。

陆军方面,中国陆军规模庞大,拥有先进的 99A 主战坦克,在远程火炮方面更是优势明显,各类远程火炮种类繁多,远超美国。

在兵力上,中国现役军人总数约为 205 万人,加上 120 万的武警,总兵力达 325 万,预备役人数超过一千万。

而美国现役军人约 140 万,预备役人员超过 80 万,总计约 223 万。

中国在兵力数量和动员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一旦发生战争,能够迅速集结大量兵力投入战斗。

经济实力也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制造业、5G 通信、高铁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贸易战中,美国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等手段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但中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在困境中不断调整和发展。

2023 年,中国 GDP 总量达到 126.05 万亿元,占全球 GDP 的比重持续上升。

美国虽然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面临着债务危机、通货膨胀等问题,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一场常规战争中,经济实力将为战争提供持续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无疑是应对战争的坚实后盾。

3、国内政治的掣肘

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发动战争需要国会的批准。

国会中不同的政治派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对于战争的态度存在很大分歧。

民主党和共和党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争议,在是否对中国发动战争这一重大问题上,两党很难达成一致。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国内就出现了强烈的反战声音,许多民众和政治团体反对战争,认为战争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导致了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这种反战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此外,美国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战争意味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美国民众在经历了多次海外战争后,对于战争的热情逐渐降低。据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美国民众希望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内的经济发展、医疗保障、教育等领域,而不是发动战争。如果政府贸然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很可能会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导致政府的支持率下降。

美国政府在考虑发动战争时,不得不权衡国内政治的因素,这也使得美国在对中国发动战争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如果中美爆发新冷战,将引发一场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灾难”

基辛格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忧心忡忡地指出,中美之间一旦爆发冲突,将是全人类的灾难。

他形象地比喻,当前中美关系如同站在悬崖边缘,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战争的深渊,而这场战争的残酷程度,将远超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冲突。

1、双方经济遭受重创

中美经济相互依存,犹如两棵根系交错的大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贸易额方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位。

2023 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达到 6906 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的农产品、高科技产品等大量出口到中国,而中国的物美价廉的日用品、工业制成品则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市场。

一旦爆发战争,贸易渠道将被切断,美国消费者将面临物价飞涨的困境,许多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美国企业将面临原材料短缺、生产停滞的危机。

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其产品的许多零部件都在中国生产组装,如果供应链中断,苹果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将遭受重创,股价也会大幅下跌。

在投资领域,中美之间的相互投资规模也十分庞大。

截至 2023 年底,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存量达到 1160 亿美元,涵盖了汽车、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也达到了 1000 亿美元左右,涉及房地产、能源、制造业等。战争会使这些投资面临巨大风险,企业的资产可能被冻结或没收,投资收益化为泡影。

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如特斯拉,在中国建立了超级工厂,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一旦开战,特斯拉在中国的业务将无法正常开展,不仅会损失巨大的市场份额,还可能面临巨额的经济损失。

产业链合作方面,中美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重要位置,相互协作。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而美国在高端芯片、软件等领域具有优势。在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中国的工厂负责组装生产,而美国的企业提供关键芯片和技术支持。

战争将破坏这种产业链合作,导致全球产业链断裂,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美国的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高通等,其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如果失去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的营收将大幅下滑,进而影响美国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还会对全球电子产业的发展造成阻碍。

2、全球战略的失衡

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广泛而复杂,在中东、欧洲、亚太等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利益和战略目标。

在中东,美国长期以来致力于维护其在该地区的石油利益,保障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同时遏制伊朗等地区强国的崛起。

美国在中东拥有众多军事基地,如在伊拉克、阿富汗、卡塔尔等地,这些基地是美国维持其在中东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在欧洲,美国通过北约组织,加强对欧洲的军事控制和政治影响力,以遏制俄罗斯的发展。北约在东欧地区不断进行军事演习,部署反导系统等,这些行动都离不开美国的主导和支持。

在亚太地区,美国推行 “亚太再平衡” 战略,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维护其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美国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军事基地,频繁在南海、东海等海域进行军事活动,加强与盟友的军事合作,如美日、美韩军事同盟等。

如果美国对中国开战,将使其陷入两线作战甚至多线作战的困境。

在与中国的战争中,美国需要投入大量的军事资源和兵力,这将导致其在中东、欧洲等地区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

俄罗斯可能会趁机在欧洲扩大影响力,对北约构成更大的威胁;中东地区的局势也可能因为美国的无暇顾及而变得更加动荡,伊朗等地区强国可能会趁机崛起,挑战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将被打乱,其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也将大幅削弱。

3、会有发动核战争的风险

中美都是核大国,拥有强大的核力量。

美国拥有约 5428 枚核弹头,俄罗斯拥有约 5977 枚核弹头,中国虽然核弹头数量相对较少,但也具备强大的核反击能力 。

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是全人类无法承受的,一旦爆发核战争,将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崩溃,人类文明可能会被彻底摧毁。

“相互确保摧毁” 的核威慑理论认为,只要双方都拥有足够的核武器,能够在遭受对方核打击后进行有效的核反击,那么双方就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

在这种理论的制约下,中美之间形成了一种恐怖的平衡。美国虽然在常规军事力量上具有一定优势,但面对中国的核威慑,它也不敢轻易对中国发动战争,因为它深知一旦战争升级为核战争,美国也将遭受灭顶之灾。

“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该变成零和游戏”

基辛格始终强调,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该变成零和游戏,他主张两国应通过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的方式来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全球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上,两国的合作至关重要。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其合作对于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美国政府,基辛格建议避免采取对抗性的政策,而是寻求与中国的共同利益,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分歧。

他认为,美国应该尊重中国的发展权利,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不可阻挡的,并且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带来了机遇而非威胁。

他呼吁美国政府摒弃冷战思维,以更加务实和理性的态度看待中美关系,避免将中国视为敌人,而是将其视为合作伙伴。

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不敢、也不能对中国发动一场常规战争。

国际舆论的压力、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国内政治的掣肘,以及经济利益的纠葛、全球战略的失衡和核威慑的制约,都使得美国在对中国发动战争这个问题上望而却步。

基辛格高瞻远瞩,他深刻地认识到中美合作的重要性,也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战争只会带来破坏和毁灭,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中美两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