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势近来火药味十足。
今年3月13日,赖清德宣布恢复台湾"军事审判制度",应对所谓"中共对台湾军队的渗透及间谍活动威胁",立即引发了两岸关系新一轮紧张。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台政策摇摆不定,一方面高调宣布对台湾征收32%的高关税,另一方面又在台海问题上扮演"搅局者"角色。
在这种复杂局面下,咱们不妨跳出常规思维,回顾毛主席当年在辽沈战役中的那招绝妙奇谋,看能不能给当下的台湾问题找到新思路。

1948年秋,东北战场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东北野战军经过扩编补充,发展到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而国民党军队虽有55万人,却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区域,后勤补给极为困难,战略处境堪忧。
在这种情况下,该从哪里开始打?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发了毛主席和林彪之间的重大战略分歧。
林彪主张先打长春。
他的理由很实际:东北野战军主力大多集结在沈阳、长春之间,先打长春可以充分发挥兵力优势;长春距离解放区近,后勤补给线短,战斗保障有利;拿下长春后解除后顾之忧,更便于集中兵力向南推进。
1948年4月18日,林彪与罗荣桓等人联名向中央发电,提出"拟于五月中下旬集结九个纵队攻打长春和阻击援敌,力求在半月左右时间内打下长春"。
毛主席的战略构想却截然不同。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主席就曾向东北野战军建议"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
他坚持先打锦州,理由是锦州作为连接东北与关内的咽喉要道,一旦攻占,就能切断国民党军队的退路,实现"关门打狗"。
这不只是战术细节的差异,而是战略思维上的根本区别。
林彪的想法是"顺势而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而毛主席则是"出奇制胜",抓住战略要点一举扭转全局。
刚开始,林彪按照自己的意愿,先围攻长春,但进展缓慢。经过几个月的消耗,他终于回过味来,在9月底决定南下攻打锦州。
然而,就在部队行动时,传来情报说蒋介石正往锦西、葫芦岛增兵,林彪再次动摇,想改变攻打锦州的计划。

就在这时,毛主席态度坚决地电令林彪:"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在罗荣桓的坚决支持下,林彪终于遵照军委指示,按原计划行动。
锦州的攻坚战于1948年10月14日开始,东北野战军集中900多门火炮实施猛烈轰击,随后步兵发起总攻
。经过31小时激战,到10月15日下午六点,锦州全城攻克,歼灭守军10万余人,包括俘虏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在内的8万人。
锦州一陷落,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国民党的整体防御体系崩溃了。
长春守军见退路被断,立即投降;沈阳的国民党军队企图从营口撤退,却被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全部覆灭。11月2日,解放军占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解放。
整个辽沈战役历时52天,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取得了战略性胜利。
后来,被俘的国民党将领范汉杰对此评价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现在咱们把目光拉回2025年的台湾问题。如果要用毛主席的"锦州战略"来解决台湾问题,首先得找准今天的"锦州"在哪里?
想一想,当年锦州是啥?是连接东北和关内的咽喉,是国民党军队的退路和生命线。
那今天台湾问题的"锦州"是啥?无疑就是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支撑和政治背书啊!
只要这个支撑被切断或大幅削弱,台湾当局的"台独"路线立马就没了底气,统一问题也就好办多了。
具体来看,美国对台湾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军事存在。
美国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上的军事部署,尤其是在琉球群岛(冲绳)的基地,就是美军插手台海问题的大本营。这些基地离台湾才600多公里,美军哪天想搞事情,分分钟就能到。

其次是对台军售。
美国这些年不断给台湾卖各种武器,"爱国者"导弹、"鱼叉"反舰导弹,甚至还打算卖先进的水下无人潜艇系统。
这些武器又贵又没啥实际作用,但就是能给台湾当局打一针"强心剂",让他们有底气跟大陆叫板。
仅2023年,美国就批准了数十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这都快赶上台湾年度国防预算的三分之一了!
最后是政治背书。美国通过一系列涉台法案和高官访台,不断给台湾当局撑腰打气。特朗普虽然嘴上说着"美国优先",实际上1月20日刚上台就在多项政策上表现出了对台湾的支持。
不过,这家伙转头就对台湾征收32%的高关税,这可真是把台湾当局给整不会了,
从另外一方面看,特朗普政府的上台,说不定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战略机遇期。
这个商人总统看问题都是从利益出发,在他眼里,台湾首先是个贸易伙伴,其次才是地缘政治棋子,从4月初他对台湾征收高关税这事儿能说明问题了。
再说了,特朗普向来主张减少美国海外军事介入,强调"美国优先"。为了自己的选票,他可不愿意为了台湾跟中国大陆硬碰硬。
网络上有人这样评价他:"从头到尾我都没有看到川普愿意为台湾福祉所释出的任何善意。乌克兰,就是台湾最好的借鉴!"
看看乌克兰现在的惨样,台湾当局要是还指望美国救命,脑子怕是进水了。

那么,要如何运用"锦州战略"解决台湾问题?
关键在于找准美国支持台湾的弱点,精准施压,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其对台政策的成本和收益。
第一招,加强军事威慑。
不是吓唬人,现在咱们的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早就能覆盖整个西太平洋了。东风-17、东风-26这些"航母杀手"分分钟能让美军在冲绳的基地变成一片废墟。
今年4月1日,解放军东部战区在台湾周边又搞了一次大规模联合演习,新型轰-6K轰炸机、054B型导弹护卫舰全都上场了,打的就是一套"精确打击关键目标"的组合拳。
这是在明晃晃地告诉美方:少来插手台海事务,不然吃不了兜着走!

第二招,深化经济整合。
大陆市场对台湾经济太重要了。
根据台湾当局财政事务主管部门2025年1月公布的数据,2024年,两岸贸易额超过23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31.2% ,虽然比例较2023年有所下降,但大陆仍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更重要的是,台湾电子企业几乎60%以上的供应链都跟大陆有关联。
赖清德嘴上喊"台独",可台湾企业家们却天天往大陆跑,为啥?因为跟大陆交往能赚到更多的钱啊!
大陆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提供更多优惠政策,让台湾民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跟大陆好好相处,日子才能好过。
台湾一个经济界大佬前段时间就说了句实在话:"两岸经济融合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超过100万台湾同胞在大陆工作生活,这种紧密联系谁都切不断。"

第三招,打国际法理牌。
因为琉球群岛(冲绳)的归属问题本来就存在争议。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明明白白写着,日本的领土应该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其他小岛。
按照这两份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奠基性文件,咱们完全可以质疑美日对琉球的非法占领。
这不仅是法理问题,更是战略制高点——琉球群岛要是不在美日手里,台海局势立马就得变天。
这三招结合起来用,就形成了一个针对台湾问题"锦州"的综合战略:军事上形成威慑,经济上深化融合,法理上争取主动。
美国人一算成本,肯定得掂量掂量:为了台湾得罪中国大陆,到底值不值?

虽然目前台海形势紧张,但和平统一的希望并未完全消失。
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能灵活运用毛泽东"锦州战略"的智慧,和平统一的可能性或许会大于许多人的想象。
目前,大陆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咱们得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清清楚楚地说:"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这表明大陆对台政策的基本走向始终没有改变。
另外,特朗普政府对台湾的高关税政策,不经意间给了两岸新的谈判机会。

台湾当局面对美国的压力,正急着寻找出路。大陆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加强与台湾经济界的联系,推动更多惠台政策,扩大两岸民间之间的交流。
此外,台湾内部的民意也是一个重要变量。近年来,虽然支持"台独"的比例有所上升,但大多数民众还是倾向于"维持现状"。
根据台湾最新民调显示,只有不到15%的人支持"立即独立",这数字说明啥?说明台湾社会对激进路线还是心存顾虑的。
要是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咱们可以这么干:
一是保持军事威慑,但避免正面冲突。通过常态化军事演习和新型武器装备的展示,向台湾当局和美国传递明确信号:大陆有能力且有决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是加码经济融合,深化利益绑定。继续出台各种惠台政策,鼓励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就业,让台湾民众真切感受到两岸一家亲的好处。要知道,民心所向才是最大的政治资本。
三是争取国际支持,孤立"台独"势力。
这几年咱们外交部门没少努力,现在全球只剩下12个所谓"邦交国"还承认台湾。这趋势非常明显:大家都知道两岸统一是迟早的事,谁还会押宝在台湾身上?
四是创新统一方案,提升吸引力。
可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进一步细化对台湾的具体安排,保障台湾高度自治,维持现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打消民众心中的顾虑。
这种综合施压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策略,就像毛主席当年先打锦州切断敌人退路,再各个击破一样,能够有效改变台海力量对比,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正如一位军事专家所言:"如果美国的亚太战略支点被控制,台湾当局的底气立马就会消失大半,统一谈判自然水到渠成。"

毛主席在辽沈战役中展现的战略智慧,教会我们,解决复杂问题不一定要硬碰硬,找准战略要点,切断敌人的命脉,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台湾问题的核心不在台湾岛内,而在外部势力的干预。
只要切断台湾当局的外部靠山,"台独"的底气自然就会消失。这就像辽沈战役中的锦州,看似只是一个地理位置,实则是整个战局的关键所在。
虽然今天的国际形势比当年更加复杂,但历史规律却惊人地相似。
毛主席当年之所以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先打锦州,是因为他有超越常规的战略眼光,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同样,今天解决台湾问题,也需要这种战略智慧和历史眼光。
两岸统一是历史大势,任何人都阻挡不了。
毛主席77年前的智慧告诉我们,只要找准战略要点,采取恰当手段,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资料:1、国防部2025年4月例行记者会文字实录,
2、国防部官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3、国务院官网 《辽沈战役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4、2023年版 《台海局势与区域安全》,国际战略研究中心,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