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岭南大地上的一位曾经风云一时的政治人物——罗荫国。
罗荫国的故事跌宕起伏,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一步步攀上权力的巅峰,又在贪婪与私欲的驱使下最终跌入深渊。
1972年的夏日,年仅二十岁的罗荫国踏上了工作的征途,他的起点虽不高,但心怀壮志。两年后,他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大门,那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广东省委党校的经济学专业深造,让他拥有了在职研究生的学历,随后经济师的头衔也为他的仕途铺平了道路。从此,罗荫国的职业生涯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直至成为中共茂名市委书记、茂名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手握重权,风光无限。
权力的光芒往往伴随着阴影。2013年,一场反腐风暴席卷全国,罗荫国也未能幸免。7月23日,法院的一纸判决,将他从云端拉回地面,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那么,这位曾经的“茂名一把手”,在铁窗之后的岁月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央视《新闻调查》的镜头,为我们揭开了罗荫国牢狱生活的神秘面纱。
广东阳江监狱,这座关押着粤西地区众多职务犯的“特殊学校”,成为了罗荫国的新归宿。这里,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云层,一声尖锐的警笛便划破宁静,犯人们迅速从梦中惊醒,十五分钟之内,他们必须完成内务整理,随后是规章制度的学习,紧接着是早餐时间。6点50分,全体犯人集合,前往生产车间,开始一天的劳动改造。
劳动,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惩罚,更是心灵的救赎。它让犯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更重要的是,劳动嘉奖成为了他们减刑的希望之光。
罗荫国,这位曾经的市委书记,面对流水线上的小灯泡,显得格外笨拙。每天4000个的任务量,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初入监时,他常常被锋利的工具扎破手指,那种疼痛,直击心灵深处,让他不禁回忆起往昔的辉煌。
在监狱里,罗荫国失去了曾经的一切特权,连上厕所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报告。
监狱曾有将他调往有更多熟人的第八分监区的提议,但他拒绝了,理由是冠冕堂皇的,他说那里的熟人大多是他从前的下属,难免会有人在洗碗的时候顺手帮他把碗洗了,叠被子的时候帮他把被子叠了,这就不方便他改造,而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社会里,任何形式的特权都是不应该被允许的。
他的理由十分充足,监狱方表示同意。
罗荫国毕竟是当过领导的人,说话有高度、有水平,他心里想的可能与他说的并不一样。罗荫国落马后,受他牵连的处级以上干部就有上百名,后来称为“茂名窝案”。罗荫国一下子供出这么多的同僚,他难道就不怕遭到报复吗?这可能才是他真实的想法。
在阳江监狱,每周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监区一楼的狱务公开栏。这里,张贴着犯人们的嘉奖情况、劳动学习成绩以及零花钱的去向。对于每一个渴望减刑的人来说,嘉奖就是他们的生命线。阳江监狱在狱务管理上的创新,尤其是狱务公开透明的做法,有效避免了职务犯利用社会关系干扰监狱管理的风险。
在监狱的日子里,罗荫国逐渐适应了这种规律而单调的生活。他报名参加了书法兴趣班,用笔墨寄托情怀。在劳动之余,他也会利用零花钱购买书籍阅读,他对国学书籍情有独钟,并在书架上摆放了《品国学》等书籍,还认真做了笔记。比如,他记录了《季羡林随想录》中的一段“不完满的人生”,并对此有所感悟。
然而,监狱的生活毕竟缺乏自由,缺少家庭的温暖和人间烟火气。人们常说,日子从苦到甜会品尝出希望与满足,而从甜到苦则让人难以承受。对于那些孤苦无依、漂泊无定的老者和流浪者来说,监狱或许能提供一片遮风挡雨的屋檐,成为他们无奈中的归宿。但对于罗荫国这样曾享受着人上人尊荣的前官员而言,监狱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如同坠入冰窖一样,是一种漫长的煎熬。
因此,罗荫国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2016年7月22日,罗荫国因罹患胃癌,在阳江市人民医院抢救无效,走完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