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购买资产公告:
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拟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 919 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 44 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 25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赛力斯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提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持有的部分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高达 102 亿元。
25 亿元的最终收购价,相较市场价值打了 2.5 折。
公告内容截自赛力斯汽车官网
曾有鸿蒙智行相关工作人员,回应了本次商标转让事件,他称:
华为将问界等系列商标转让予赛力斯,还会全力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
双方签订了《进一步深化联合业务合作协议》,确保用户在购买、使用、售后服务等方面不受影响。
华为的态度及鸿蒙智行方案不会改变,商标转让后,华为智选车会有更清晰的业务边界,华为不造车,而会利用技术优势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
此前,华为曾先后将「享界」、「智界」商标转让给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公司以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本次问界商标转让交易的达成,华为手上也不再拥有任何整车品牌。
余承东
时机成熟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至 3 年前。
2021 年 3 月,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在深圳达成合作。从硬件到软件底层,双方将会展开深度合作,赛力斯制造整车,华为负责零售、渠道、智能化的赋能。
一纸合作备忘录,赛力斯 SF5 开进了华为终端门店。
或许此时也没有人能够想到:这叶摇曳起航的孤舟,最终会闯入中国汽车市场的暴风中心。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远说不上是顺风顺水。
首款合作车型赛力斯 SF5 上市的 8 个月,累计销量仅为 7000 辆,月均销量甚至不足千台,不满一年,赛力斯 SF5 便从华为线下门店撤出。
取而代之的是,赛力斯与华为创立的全新高端品牌 AITO 问界,以及品牌首款车型问界 M5。
全新问界 M5 搭载 HUAWEI Drive ONE 纯电驱增程平台以及 HarmonyOS 智能座舱,发布 87 天就创下了品牌单车交付破万的最快纪录。
2022 年 7 月,问界推出品牌第二款新车 M7,定位豪华大型电动 SUV。次月,问界 M7 进入到交付攀升阶段,销量环比暴增 385.09%,交出 5336 辆新车。
凭借两款新车,AITO 问界进入了短暂的上扬节奏。
不过,这样的交付势头没有延续太久。
次年,问界 M7 的销量表现开始触底,2023 年 5-6 月,问界 M7 的销量仅为 626 辆以及 432 辆,均未过千。
同年 3 月底,华为曾发布 2022 年年度报告:
全年销售收入 6423 亿,净利润为 356 亿元,同比下滑 68.7%
经营活动现金流为 178 亿,同比下滑 70.2%;净现金 1763 亿,同比下滑 26.9%
年内研发支出达到 1615 亿元,占据全年销售收入的 25.1%,10 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 9773 亿
净利润、净现金双重下滑,研发支出却创下了新高,华为这份年度财报并不好看。
与过往不同的是,华为首次在年度财报中公布了汽车业务的营收:
2022 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 20.77 亿,仅占总营收的 1.3%。
自车 BU 成立以来,华为累计投入达到了 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18.11 亿),投入与营收长期失衡。
而在另一边,赛力斯汽车 2022 年营收约为 341 亿,净亏损为 38.32 亿元,亏损面积环比扩大 110.08%。
华为智选车业务、赛力斯都处在亏损的漩涡。
2023 年 9 月,AITO 问界发布全新问界 M7,定价下调 4 万,推出大五座版本。
以此为节点,问界走上了「自我革新」的道路:
10-12 月,改款问界 M7 累计卖出超 5.5 万辆新车,累计大定订单突破 10 万张,问界销量「起死回生」
年底,问界推出全新旗舰 SUV M9,首次落位 50 万价位区间,仅用 2 天时间,大定订单突破 2 万
次年 4 月,问界 M9 在均价 50 万以上的细分市场超过BBA,成为不分能源形式的 50 万销量第一
在刚刚过去的 6 月,问界 M9 大定订单突破 10 万,新问界 M7 Ultra 发布,延续交付强势。
销量规模的大幅提升,华为智选车与赛力斯汽车一举扭亏为盈。
余承东曾在 5 月公开表示:华为智选车业务在今年一季度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也接近盈亏边缘。
一季度,华为的整体归母净利润约为 196.5 亿元,实现同比增长 564%。
同期,赛力斯汽车营收达到 265.61 亿元,同比增长 421.76%,净利润达到 2.2 亿元,这也是赛力斯四年来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
1-6 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突破了 20 万辆大关,实现同比增长 348.55%。
更有说服力的表现,发生在资本市场。
去年 6 月,赛力斯汽车曾录得 2021 年以来的股价最低点 24.75 元/股;而在今年 6 月,赛力斯股票价格一度报收 101.19 元/股,每股价格翻了 3 倍之多。
借此冲高机会,赛力斯汽车总市值达到 1527.75 亿元,超过理想汽车在港股的市值表现。
华为的智能汽车业务主要由 3 部分组成:
1.类似博世定位的零部件供应
2.Huawei Inside(HI 模式),车企负责整车制造,保留品牌、渠道建设,华为仅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3.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车企的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以及营销等上下游环节
突围成功的问界,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最响亮的招牌。
仅仅 3 年的时间,华为就扭转了收窄下滑的利润表现,更扶起了赛力斯。
从孱弱到独当一面,此时的商标转让和业务边界的厘清,还是一种时机成熟的讯号。
新问界 M7 Ultra
去年 11 月末,华为曾与长安汽车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华为将成立一家全新独立子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作备忘录中,华为划清了自己与子公司的界线,条例显示:华为母公司在原则上将不会再经营相关业务。
通过合资子公司的成立,华为车 BU 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剥离、独立。
除了长安汽车,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整车制造商加入到合资股份,其中也包括赛力斯、北汽、江淮、奇瑞等智选车合作伙伴。
据长安汽车的最新通告表明:新合资公司项目的推进,预计不晚于 8 月 31 日与华为签订最终达成文件。
交易时间迫近,商标、技术的转让,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华为启用供应商新模式的决心。
如此的考量,还与鸿蒙智行的出海策略有关。
曾有一位鸿蒙智行的内部人士向电车实验室透露:尽管当下华为智选车的重心仍然放在国内,但鸿蒙智行的确在探索出海的可能性。
这位内部人士进一步补充道:
出海这趟水,华为早就趟过了一遍。早些年华为在终端业务出海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合作伙伴,从终端业务转变为汽车业务,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打通外销渠道并不难。
另一方面,华为深谙海外本土的法规,有了终端业务的开拓,相比其他车企,华为对出口地的生产规则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6 月,鸿蒙智行共交付 4.61 万辆新车,实现环比增长 51.15%。上半年,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 19.42 万辆,登顶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