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我正挑选着蔬菜,一个熟悉的声音让我停下了脚步。“你还认得我吗?” 我循声望去,一个穿着破旧蓝棉袄的男人推着三轮车,帽檐压得很低。那声音,我却难以忘记。是江立?我试探性地叫出了他的名字,他猛地抬头,眼神慌乱,随即推着车跑开了。我愣在原地,手里拎着的菜差点掉落,心头满是疑惑。十几年未见的老同学,为何见面就跑?
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思绪回到了1986年。那年我高三,家境贫寒,每天背着窝窝头和咸菜去县城上学。江立是我的同桌,家境优渥,性格开朗。他从不嫌弃我这个“土包子”,还经常跟我分享他的红烧肉,用玩笑的语气让我尝尝他家的窝窝头。
高三冬天,我因为熬夜复习病倒了,江立不仅帮我买药,还从家里带来一瓶珍贵的麦乳精给我补身体。“兄弟,咱俩谁跟谁?拿着,别客气。”他的话语至今仍温暖着我的心。那瓶麦乳精,我省吃俭用喝了一个多月,剩下的带回家给了母亲。高考结束后,我考上了大学,而江立落榜了。我们约定以后要互相帮助,可分别后,就渐渐失去了联系。
再次见到他,却是这般场景。他为什么要躲着我?几天后,我打听到了江立的住址,提着水果和米去了他家。他的家,比我想象中还要破败。昏暗的屋子里,他的妻子穿着洗得发白的棉衣,孩子在角落里写作业。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你还记得当年那瓶麦乳精吗?我可是记了一辈子。”我试图打破尴尬的气氛。他低着头,声音哽咽地说:“记得,怎么会不记得……”我们聊了很久,从当年的校园生活到如今的境遇。临走前,我偷偷在茶叶罐里放了一个红包。
没过几天,江立就来学校找我,神情局促地要把红包还给我。“东子,上次你给我家的东西,我……我真没脸收……” 我拉着他进了办公室,“兄弟,这些东西不值什么。咱俩的关系,还用说这些吗?” 他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东子,当年那瓶麦乳精……我妈后来知道了,骂了我一顿,说我把救命的东西给了别人。但我不后悔。你现在过得好,我心里高兴。” 他的话让我眼眶一热,我赶紧岔开了话题,让他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
之后,我向学校反映了江立家的情况,学校组织了捐款活动,给他家送去了生活必需品。江立知道后,非常感激,眼圈红红的,半天说不出话来。后来,他开始做小生意,日子渐渐好转,孩子也考上了大学。每次见面,他总是笑着说:“东子,当年那瓶麦乳精,你得还我!” 我也笑着回应:“行啊,等我攒够钱,给你买一百瓶!”
从86年到99年,这瓶麦乳精见证了我们之间真挚的友谊。它不仅仅是一瓶营养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一份跨越十三年风雨的承诺。是什么让江立在99年的菜市场选择躲避?是生活的窘迫,还是内心的自卑?又是什么让他最终接受了我的帮助?这其中的心路历程,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体会。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江立在第一次见面时扭头就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