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卫军“杂牌军”的恐怖:他们如何谱写二战的疯狂篇章

芸芸史事 2024-02-09 15:50:28

在二战时期的德国,种族观念犹如一道高墙,将日耳曼民族与其他民族隔离开来。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德国视日耳曼民族为优等民族,而其他民族则被视为劣等,甚至不屑与之为伍。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的两大军事武装力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

德国国防军,是1935至1945年间纳粹德国的正式军事力量的称呼。

一支是由国防部直接管辖的国防军,他们是保护德国国家机器的正规军队,肩负着守护国家的重任。这支军队以日耳曼人为主力,他们自豪地认为自己是德国的精英,承担着捍卫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的使命。

即使在二战后期,德国兵源极度紧张,国防军也始终坚守着种族纯粹的信仰,不屑于吸收非日耳曼人入伍。他们的忠诚和勇气无可置疑,但这也使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了多元性和包容性。

党卫军,德文Schutz与德文Staffel的组合词,英文普遍简称为SS,是德国纳粹党中用于执行治安勤务的编制之一

与国防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支武装力量——党卫军。这支军队在成分上则显得颇为复杂。除了少数德国籍军人之外,党卫军中竟然有高达97%的外国国籍士兵,甚至包括敌对国的军人。这些士兵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都在党卫军的旗帜下并肩作战。

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二战的战场上屡见不鲜:在西线的非洲沙漠,东线的莫斯科城下,那些短兵相接、生死攸关的战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说同一母语的军人各为其主、刺刀见红。他们或许在战前是同胞、是兄弟,但在战场上却成为了敌人,这种矛盾和冲突无疑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

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那么,为何会形成这种局面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德国党魁希特勒说起。希特勒出身卑微,是一个流浪汉起家,最终却登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他深知自己的根基不稳,必须依靠德国贵族阶级的声望和金钱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对这些手握军权和财富的德国贵族心存戒心。他担心这些贵族会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来削弱他的权力,甚至背叛他。特别是掌控着德国国防军的陆军总司令部,虽然表面上对希特勒毕恭毕敬、立正敬礼,但希特勒深知他们内心的不满和抵触。

1940年7月19日,纳粹德国陆、空军授衔元帅合影

那些少校上尉的姓氏就足以让他感到羞愧:他们很多人都姓冯——那是德意志贵族的骄傲姓氏。这些贵族军官们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才是德国的真正统治者,而希特勒只是一个出身低微的政治暴发户。这也使得希特勒对国防军始终无法完全信任。

在经过几次失败的刺杀元首的行动之后,希特勒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他必须组建一支既能保证德国纯正而高贵的血统、又能对自己绝对忠诚的近卫军。于是,他命令当时的党卫队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亲自负责,在党卫队的基础之上和国防军的管辖范围之外建立一支真正归希特勒本人指挥而不受国防部那帮贵族指手画脚的武装力量——这就是党卫军的由来。

海因里希·路易波德·希姆莱,纳粹德国法西斯战犯

在二战的背景下,德国的党卫军领袖希姆莱为了贯彻希特勒的用人原则,即“血统纯正”和“绝对可靠”,一度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由于入选条件极为苛刻,能供他选择的兵源实在有限。同时,国防军早有规定,任何加入军籍的德国士兵都必须经过国防部的政审和批准。这使得希姆莱在寻求党卫军兵源时面临诸多限制。

然而,随着德国坦克冲破波兰边境,希姆莱看到了摆脱这一束缚的捷径。他注意到,与德国邻近的波兰、挪威等国的日尔曼人,长久以来与德国通婚,拥有纯正的血统。

纳粹德国党卫军各个师的臂章

这些人在战争初期虽然身为战败国人,但他们自视与德国同一血脉,认为德国是将他们带入统一、富强的不二选择。因此,他们十分迫切地想早日加入到统一世界的洪流中建功立业,纷纷主动加入德国军队。

从1940年起,希姆莱开始召集这些符合血统要求的日尔曼人加入党卫军。当年9月,“维京师”应运而生,下辖两个团:一个团由荷兰人组成,另一个团则由丹麦和挪威人组成。在正规军制上,“维京师”被列为党卫军第五师。

武装党卫军第五维京装甲师,简称维京师

这个师的成立背景颇具传奇色彩。起初,荷兰人组成的团在法国战役中表现出色,赢得了“红男爵”的荣誉称号。后来,挪威和丹麦人组成的团也加入了“维京师”,使其成为党卫军中的一支劲旅。在接下来的北欧战场上,“维京师”屡建奇功,成为党卫军中的佼佼者。

值得一提的是,“维京师”中的士兵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超的战斗技能。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德国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文化熏陶,对德国的价值观和军事理念深信不疑。在战争中,“维京师”的士兵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德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2、3、8、荷兰志愿者,4、丹麦志愿者,5、比利时志愿者,6、瑞典志愿者、7、挪威志愿者。维京师的士兵

一年时间里,在希姆莱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推行下,党卫军的人数竟然迅速扩张到了数十万之巨。这其中,不乏那些自命不凡的法国人。他们与德国原本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在德军的铁骑之下,法国被迫屈服。许多法国人内心充满了屈辱和挫败感,他们渴望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尊严。

当希姆莱宣布要在党卫军中展示法国人的战斗力时,法国人纷纷挺身而出,积极响应。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借助德国的强大装备和资源,证明法国人的战斗力,洗刷战败的耻辱。这个想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性,吸引了许多法国人加入党卫军。

法兰西志愿反布尔什维克军团征兵广告

就这样,一支由法国人组成的党卫军“查里曼大帝师”诞生了。他们在二战后期的柏林战役中表现得非常顽强,浴血奋战到了德国首都沦陷前的最后十天。这支部队成为了希特勒最后的守灵人,为法西斯主义的疯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除了军事震慑之外,希姆莱还巧妙地利用了“反共”这一口号来招兵买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法西斯主义成为思想的主流,而布尔什维克主义被视为全世界的公敌。这种思想深入人心,让许多人为了“家国理想”而舍生忘死。许多青年人为了打击布尔什维克这一神圣的使命而投身到法西斯军队中,甚至有些美国军人也加入了其中。

德国党卫军有一支全部由美国人组成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名称为“乔治・华盛顿旅”

在德国东进苏联之后,这一口号更加具有煽动性。占领区的适龄青年纷纷加入到法西斯军队中,甚至有些美国军人也受到了影响。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在打击布尔什维克这一神圣的使命而战,这种思想超越了国籍的限制,自己加入党卫军并非为希特勒效力。

在二战的烽火连天中,希姆莱为了迅速扩大党卫军的规模,不得不做出一些策略上的调整。随着战局的日益紧张,他逐渐放松了对党卫军的参加条件,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高堡奇人》剧照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美国军人的加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并不是因为日耳曼血统而加入党卫军,而是出于对战争和政治的复杂考虑。这些美国士兵的加入,证明了在二战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个人的选择和行动。

与此同时,墨索里尼倒台后,德国为了防止意大利军人被盟军俘虏,开始大量招收意大利军人加入党卫军。这些意大利士兵受过正规训练,拥有良好的纪律和军事素质,他们的加入为党卫军注入了新的力量。

1944年后,德国党卫军第29(意大利第一)武装掷弹兵师

在欧洲的边缘地区,爱沙尼亚、乌克兰等国刚刚加入苏联不久,这些国家的人民对于苏联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德国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顺带招募了这些国家的适龄青年。

对于他们来说,加入党卫军似乎成为了一种摆脱苏联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德国利用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反抗情绪,承诺帮助他们消灭苏联,重新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这种诱惑对于那些国破家亡的爱国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武装党卫军第29“RONA”掷弹师(俄罗斯第一),卡明斯基旅的高级军官

在党卫军中,甚至还存在与德国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俄罗斯师。在苏德战役中,德国俘虏了大约300万苏联军人。这些苏联军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被当作苦力劳累虐待至死,要么加入德国军队,而后者至少能吃饱穿暖。在这样的困境下,很多苏联军人选择了拿起枪冲到莫斯科城下,向着十几天前还是自己战友的士兵开枪射击。

在二战的后期,德国逐渐显露出疲态,甚至败相已呈。国内的军心不稳,军事高层中发生过多次刺杀希特勒的事件。然而,在战场上,那些外籍党卫军却依然格外卖命。

1945年2月,“查理曼大帝”旅正式扩编为武装党卫军第33“查理曼大帝”志愿掷弹兵师

其中,由法国人组成的“查里曼大帝师”表现得尤为顽强。他们身处希特勒藏身的狼穴前几十米的残垣断壁间,负隅顽抗,死战不退。因为他们明白,那些纯正德国血统的军人战败后,至少还能混个战俘待遇。而对于他们这些外籍党卫军来说,若是被俘虏,很可能会被自己的祖国当作叛徒直接处死。

这些外籍党卫军从希特勒的近卫亲兵到德意志最后的顽强战士,看似杂牌军的他们成就了希特勒最后的疯狂。这种现象成为二战军史上最让人称奇的一种军事现象。许多军事专家分析后认为,敌对国的青年们加入到德国党卫军中不惜一死保卫希特勒,正证明了政治与军事之间某种可笑的愤青式的幼稚爱国主义思想。

美国军迷COS:柏林巷战中的“查理曼”突击营

就像一部电影里的情节:在德国郊外,一个法国师俘虏了几名法国籍的党卫军士兵。法国师的人问他们:“你们怎么穿着德国军服?”而那些党卫军则操着纯正的法语,一脸坚韧和无辜地反问:“你们怎么穿着美国军服?”

这个情节看似好笑,但却反映了当时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的身份和立场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连自己都难以分辨。他们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加入到不同的阵营中,但最终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2011年3月16日,拉脱维亚党卫军老兵举行纪念活动。这些昔日的屠夫被拉脱维亚年轻一代当成英雄来崇拜。

对于这些外籍党卫军来说,他们的选择或许是出于对祖国的失望、对未来的迷茫、或者是出于一种简单的生存需求。不论原因如何,他们都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历史是永不落幕的舞台上演绎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3 阅读:216

芸芸史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