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练武青年读书,沙场三十年,入选武庙的名将,易错典故的来源

刘涛慢叙历史 2025-02-01 20:14:30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有两个成语,看起来差不多,意思也相近,但还是有细微区别。

一个是“发愤读书”,一个是“发奋读书”。

这两个词都是说努力读书进取,但侧重点略有不同,从用字就能看出来,“发愤”是面临压力或者困境时,下定决心去追求,“愤”是不满而情绪激动;“发奋”则是振作精神读书上进,“奋”是振作和给自己鼓劲。

“发愤读书”这则典故,并不是来源于历史上某一位著名的文人,而是来源于入选武庙的一位名将。

469年,刘宋大将崔道固镇守的历城被北魏大军攻克,崔道固和历城上百户士人望族被迁徙到北魏京城平城西北的一座新城,北魏将那里命名为“平齐郡”,炫耀击败南朝的战绩。

跟随崔道固北上的人群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年,名叫傅永。傅永在南朝是颇有些名气的励志型人物。他少年时候喜欢练武不喜欢读书,练了一身好功夫,拳脚惊人不说,还能在马上倒立。

二十岁的时候,有常年未见的老友给他写信,傅永很高兴,就要写信回复,可他墨水太少,一肚子的话憋不出来几个字,只好向叔父请求帮忙。他的叔父之前就多次责备他不好好学习,见傅永连一封书信都写不出,更加恼怒,怎么说都不肯为他代笔。

傅永羞愧难当,从此后,发愤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别说,几年时间,傅永就有了一手好文笔,在当地出了名,崔道固也听说了他,任命他为自己的参军之一。

搬迁到平齐郡后,傅永家中没有什么生活来源,他长辈都已年老,只能靠傅永自己在别人家中做事,全家才得以勉强糊口。

直到十几年后,四十出头的傅永才得到北魏的征兆,做了个小官,不久改任中书博士。

在这个文官的任命上,傅永展示出了自己文武兼备的能力,步步升迁,受封为都督,担任宗室任城王元澄的长史,兼任尚书左丞。

493年,南朝琅琊王氏子弟王肃父兄被南齐杀害,他投奔北魏,被任命为平南将军,不久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与南齐对垒。

有宗室担心王肃心怀南方,有可能带着豫州再次投降南齐,北魏孝文帝就加封傅永为建武将军,做了王肃的长史,他对左右说:“我让傅永做王肃的长史,他的文武才干足以让我安心。”

497年,南齐大将鲁康祚带兵万余人,入侵豫州。傅永领兵三千迎击,他认为南朝兵马喜欢夜里袭营,就提前安排两路兵马在自己营寨外面埋伏,又派人装着火种,偷偷渡河到南岸,让他们用火种标记哪里水最深,

当天夜里,鲁康祚果然出兵夜袭,傅永早有准备,大营兵马迎击,旁边的伏兵也一起杀出,击败了南齐军队。鲁康祚想要渡过淮河后撤,到了淮河岸边,看到有几处地方的火光亮起,以为是自己之前的渡河位置,就跑过去渡河。结果他们正正的进入了水最深,水流最急的位置,大批南齐士兵被河水冲走,傅永的军队从背后杀到,全歼了这支南齐兵马,鲁康祚本人落入淮河淹死。

刚从淮河撤回豫州,傅永又接到消息,说南齐名将裴叔业率大军攻打一处名为“楚王戍”的地方,据说那里是当年楚国大军北上中原的要地。裴叔业也是北魏的老对手,就在前两年,他刚刚击退了北魏孝文帝亲自率领的三十万大军。

听说是裴叔业北上,傅永来不及休息,忙带兵前去支援,他麾下军队来回奔波,颇为疲惫,傅永只好挑选了千余人,连夜赶路到楚王戍的城池外面埋伏下来。

天亮后,裴叔业大军抵达楚王戍,在城东列阵。傅永立即命伏兵出击,攻破了裴叔业的后军,裴叔业忙安排前军稳住阵脚,自己领数千精锐回头援助,傅永在高处看到裴叔业军阵摇动,立即率领城中的守军和自己的亲兵发起猛攻,一阵就击破了裴叔业的前军。

后军和前军都战败,裴叔业立足不住,大败而走。北魏将领嚷嚷着追击,傅永头脑清醒,制止了他们:“我军不过三千,敌人还有数万兵马,他们只是中了我的计策,不知我军虚实,但实力仍存,我们能击退他们,抓住这些俘虏就够了。”这一战傅永缴获了上万南朝甲兵,还抢到了裴叔业本人的仪仗。

连续两次大胜,让北魏孝文帝大喜,认为自己有识人之明,加封傅永为安远将军、汝南太守、镇南府长史,晋爵为贝丘县开国男爵。

498年,北魏大军南下,接连攻破南齐多座城池,北魏孝文帝亲自到豫州督军。

裴叔业临危受命,引军攻打涡阳,试图为正在遭到北魏围攻的义阳解围。北魏孝文帝调兵两万余人前去救援,被裴叔业击败,裴叔业将斩杀的北魏将士尸体堆积起来,足足有五丈之高,想要逼迫守军投降。

北魏孝文帝再命傅永和辅国将军高聪带兵前去救援,傅永认为裴叔业气势正盛,应当徐徐进兵,扎好营寨,以对峙的方式让南齐军队放缓攻势。高聪却觉得自家兵马强大,径直向裴叔业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高聪等人抛盔弃甲而逃。只有傅永冷静的收拾兵马,缓缓撤退,半路还设下埋伏,击退了南齐追兵,保全了半数兵马。

北魏孝文帝也知道这场失败的罪责归谁,高聪等几名将领都被流放到边境,傅永只是被免去官爵,且没过几天就再次被任命为扬武将军、汝阴太守。

500年,北齐新即位的皇帝萧宝卷大肆诛杀大臣,裴叔业惶恐不安,每天都担心自己人头不保,就暗中派人找到了老对手傅永,表示愿意以寿春为见面礼,归顺北魏。傅永立即向北魏宣武帝上奏,并被任命为统军,与大将杨大眼和奚康生等人带兵南下,进驻寿春,因为这份功劳,他得以恢复了男爵的爵位。

南齐不甘心就此放弃重镇寿春,大将陈伯之带兵北上,要夺回寿春。寿春周边刚刚归附北魏,人心不稳,朝廷就以傅永为统军,带兵三千先行救援。陈伯之为了避免北魏援助,在淮河和汝河的交界处严防死守,布下了重重阵势,傅永探查后,在距离淮河二十里地的地方就将船只拉上汝河的河岸,用牛拉着船只往下,到了淮河岸边再将船只放入河中,以“陆地行舟”的方式避过了南齐大军的耳目,进入寿春。

驻守寿春的是北魏宗室,彭城王元勰,他看到傅永前来,感慨道:“我们都担心不能活着回到洛阳了,没想到你能来,现在我们可算是放心了。”傅永将军队驻扎在城外,与寿春成犄角之势,数次击败了南齐大军。

没多久,南齐内部萧衍起兵造反,一时间无力顾及北方,寿春得以解围。

503年,北魏意图抓住南朝朝代更替的机会,发兵十余万,分兵多路南下。傅永以宁朔将军的官职,跟随宗室元英攻打义阳。

南梁大将,往年屡屡以少胜多,有“义烈”美名的马仙琕前来救援。傅永对元英建议道:“敌将强横,疯狂而来意图决战,我军应及早拿下雅山,占据险要。”元英开始还不想分兵,在傅永极力建议下,到晚上才派了一支兵马到雅山筑城。

结果马仙琕连夜杀到,天亮发起攻势,击溃了雅山上立足未稳的北魏兵马。初战告捷,马仙琕士气更盛,径直杀奔北魏大营。义阳城的守军看到机会,也打开城门,试图两面夹击。

傅永安排手下长史守御营寨,自己带着千余名精锐出战,迎击势头正盛的马仙琕。这一年的傅永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依然能身披铠甲,手持长槊,爆喝一声突入南梁大军阵中。他冲的太快,身后只有一名将领能跟上,但仍然没有南梁将士能阻挡傅永的冲锋势头,被他一口气冲破了阵列。

一支冷箭射中了傅永的左腿,他面不改色将箭矢拔出,往地上一扔,再次回头杀入南梁阵中,马仙琕的儿子想要上前阻拦,被他一槊刺于马下。

在傅永的鼓舞下,北魏士兵士气大振,呐喊着疯狂进攻,南梁军大败,马仙琕只好下令撤兵。

元英赶到阵前,劝说受伤的傅永休息,傅永豪迈的说:“我是国家大将,怎能遇敌不战,损伤我军将领的名声呢?”他不顾元英劝说,领兵持续追击,一直到深夜才收兵撤回。白发苍苍的老将如此能战,三军壮之。

战后,朝廷恢复了傅永的开国男爵的爵位,加封为太中大夫、行秦州梁州二州事,镇守汉中。

坐镇汉中数年后,朝廷又任命傅永为恒农太守,当时元英正在带兵攻打钟离,他屡次向朝廷请求调派傅永来做自己的副手,但朝廷考虑傅永年纪太大,生怕他在阵前有个闪失,导致军心士气受损,就始终不肯调动傅永到前线。

对此傅永极为不满,常常叹息说:“当年马援和赵充国都能老年征战沙场,为什么我却要困顿于此地啊。”

因此,傅永很忌讳别人说他年老,哪怕是快八十岁了,也都是自称六十九,而且还能当众驰马射箭,盘马舞槊。

朝廷看他忠勇可嘉,就任命他为左将军、南兖州刺史,继续坐镇边疆。

直到八十岁后,傅永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平东将军、光禄大夫。

516年,傅永病逝,被追赠为安东将军、齐州刺史。

开始的唐朝武庙六十四将中,并没有傅永的名字,到了宋朝,宋太祖从武庙中挪出二十三人,又递补进去二十三人,傅永就是这时名列武庙名将之中,与他一期进入武庙的南北朝大将,有稍微早一些的沈庆之,有同为北魏名将的李崇,还有小一辈的北齐段韶,以及北周李弼。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