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84年,26岁的徐少华留下了一张年轻时的珍贵照片,那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华,还是一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演员,镜头前的他,面容俊朗非凡,仿佛是从古代画卷中走出的美男子。
两道浓密而英气的眉毛,为他平添了几分英气勃勃的气息,他的眼睛,清澈明亮,闪烁着智慧与温柔的光芒,仿佛能够洞察人心,又给人以无限的温暖。

他的鼻梁挺拔,将他脸上的轮廓勾勒的十分清晰,而他那微微上翘的唇峰,更是为他增添了几分温润如玉的气质,让人不禁心生好感。
这样一个大帅哥自然也有着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和电视剧里那些编出来的浪漫爱情故事不同,徐少华在现实生活中的婚姻是非常真实和平凡的。

他的妻子杨琨比他大了两岁,在1983年,徐少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总共1000元,来举办他们的婚礼。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月收入才几十元,所以这1000元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足以看出他对杨琨的感情有多深。

他们的婚礼没有豪华的礼堂,也没有盛大的宴席,只是在一些亲戚朋友的见证下,两个人许下了相伴一生的誓言,因为手头拮据,婚后他们只能住在单位分配的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里。

这个小屋空间非常小,里面只能放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墙面也斑驳不堪,家具摆设都非常简陋,但是,徐少华和杨琨却毫不在意这些,他们看着对方,心里充满了甜蜜,完全不觉得生活清苦。

听说他们两口子刚结婚没几天,也就三天光景吧,徐少华就急匆匆地去加入了《西游记》的剧组,谁成想,他扮演的那个“唐僧”角色,简直演活了,一下子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那时候,他靠着出色的演技和帅气的长相,把唐僧那种慈悲善良、温文尔雅的样子演得特别到位,深深地印在了好多观众的心里面,成了大家心里永远忘不了的经典形象。
时间回到1982年,中央电视台开始动手准备拍大名鼎鼎的《西游记》电视剧,这事儿不光是中国电视界的一件大事儿,对那些演员们来说,也是个大挑战呢。

而徐少华,正是在这次考验中,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起初,徐少华并不是唐僧一角的首选演员,在剧组进行角色选拔时,他因为形象气质与唐僧颇为相似而被导演相中,但最初只是作为备选演员之一。

命运似乎早已注定,当原定演员因故无法继续出演时,徐少华临危受命,正式接过了唐僧这一角色。
为了演好唐僧,徐少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仅深入研究剧本,揣摩人物性格,还特意学习了佛教知识,力求在表演中能够更贴近人物原型。

在《西游记》剧组那段难忘的日子里,徐少华与全体成员一起,踏上了跨越大江南北的取景之旅。
他们频繁地穿梭于深山老林之间,那里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怪石遍地,荆棘密布,稍不注意就会受伤,而蚊虫的侵扰更是让人难以忍受,它们嗡嗡作响,无孔不入,叮得人们皮肤红肿瘙痒,难以安宁。

面对这些艰苦的环境,徐少华却从未有过一句抱怨,每天清晨,当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他便早早起床,开始诵读经文,研习佛教礼仪,用心揣摩唐僧的内心世界。
在拍摄现场,即便烈日当空,酷热难耐,他身着厚重的僧袍,汗水湿透了衣背,也始终保持着端庄的身姿和肃穆的神情。

正是这份执着与努力,让徐少华塑造的唐僧形象深入人心,他以其超凡脱俗的气质、温文尔雅的形象和深情款款的演绎,将唐僧的慈悲为怀、坚定信仰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当观众看到他在剧中念诵经文、教化众生的场景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被他那份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仿佛他真的就是那位从西天取经归来的高僧。

随着《西游记》的播出,徐少华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塑造的唐僧形象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更让他成为了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在荧幕上风光无限的徐少华,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在拍摄《西游记》时,他不仅要面对艰苦的拍摄环境和复杂的剧情挑战,还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尤其是在拍摄一些危险场景时,徐少华总是亲自上阵,力求呈现出最真实的表演效果,有一次,在拍摄一场武打戏时,徐少华不慎受伤。
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拍摄,而是强忍着疼痛继续完成了剩余的戏份,这种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不仅让剧组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也让观众看到了他作为一名演员的担当和勇气。

除了身体上的付出,徐少华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演员,他时刻都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和状态,以最好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压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但徐少华却用自己的毅力和坚持,走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随着《西游记》的播出,对于徐少华来说,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深知,作为一名演员,只有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在《西游记》之后,徐少华并没有止步不前,他相继参演了多部影视作品,每一次的表演都力求突破自我,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不管是穿上古装演风度翩翩的公子哥儿,还是换上现代装变成感情丰富的男主角,徐少华都能轻松应对,把每个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显示出他作为演员既能演这也能演那,本事可大了去了。
但其实,在拍摄《西游记》之前,徐少华是个钟爱话剧的人,他从小就喜爱表演,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站在舞台上,用自己的演技去触动观众的心灵。

1976年的时候,徐少华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出众的才能,成功地考进了山东省话剧团,从此踏上了专业话剧演员的道路。
在话剧团的日子里,他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排练与演出,从最初的龙套角色到逐渐能够独当一面,徐少华在舞台上不断磨砺自己的演技,也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在《西游记》大火之后的很多年里,徐少华并没有忘记自己对话剧的深厚感情,他还当上了山东省话剧院的副院长呢。

此时的徐少华,虽说依旧如当年那般留着光头,可脸上戴着的黑色墨镜、身上略显休闲随意的着装,真的很难让人再把他与从前那个身披袈裟、潇洒于白龙马上、艰难奔走在取经路上的唐三藏联系在一起。
身为山东省话剧院的“大管家”,在话剧院的日常工作中,徐少华可以说是忙得不可开交,大事小情都得操心,事事都得参与。

自从2003年起,徐少华就逐渐减少了接戏的数量,转而全身心投入到话剧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他笑着说:“现在当了领导,手上的事务性工作多了,时间和精力上都不允许自己像以前那样频繁地接戏了,比如我们院里正在建的新楼,从办手续到各种事务,我都要亲自负责。”

虽然演戏少了,但徐少华的专业背景和经验依然是他宝贵的财富,他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这些经验让他在与观众、与市场打交道时游刃有余。

以前当演员时,他主要想的是怎样把角色演好,让观众能牢牢记住这个角色和他演的戏,而现在,作为话剧院的院长,他更多地思考的是如何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喜欢话剧,让剧院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他深知,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话剧的品质和吸引力,才能让剧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徐少华自豪地表示,山东话剧院的业绩在全国可是数一数二的,这都得益于他们坚持“跟着观众需求走市场”的策略。
剧院每年至少会推出一部新剧,并保证有125场演出,这样的成绩让国内其他同行都羡慕不已。

到了2008年,徐少华的话剧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4月22日晚上,“2008话剧走进校园”活动在山师礼堂拉开了帷幕,他们话剧院的经典剧目《雷雨》再次被搬上了舞台。

当主持人介绍到徐少华时,全场响起了最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寻找这位他们心中的偶像,可徐少华却非常低调,他默默地站在舞台边,等待着演出的开始,准备再次用他的演技征服观众。
如今的徐少华,已经步入了人生的下半场,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反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中,继续着自己的演艺事业。
参考信源:大众网—生活日报——徐少华:不闻荧屏事只念“话剧经”2006-06-27

中原新闻官网——“最帅唐僧”徐少华,巅峰时期娶杨琨为妻,结婚41年仍恩爱如初2024-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