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一年多时间,目前乌克兰没有屈服,俄罗斯也没有停止行动,两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说实话,去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颇令人感到惊讶。在外人看来,两国的矛盾似乎还未上升到必须用战争解决的程度。但俄罗斯的风格向来如此,一方面,俄乌两国的矛盾由来已久;另一方面,俄罗斯总有一种不安全感,习惯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另外还有,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俄罗斯人不一样,我们是“先礼后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俄罗斯则经常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我们认为还能维持和平的事,俄罗斯人可能就认为必须用军事手段了。
但是,在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一年多时间里,俄军的表现与我们的预期相距较远,给人一种廉颇老矣的感觉。平心而论,战争之初笔者是挺担心的,担心会引发“世界大战”,尤其是俄方多次通过不同层面传达出其战略核力量的存在。从整体上来说,俄军在乌克兰的行动还算可以,大面积向乌方推进,乌克兰东边的土地被俄军控制了很多。但随着俄方军事行动的推进,我们越发看到俄军在行动中的不足之处,比如武器老化,交通工具匮乏,甚至还出现了卡车运送士兵、老旧面包客车送上战场的情况。打打停停持续一年多,双方还处于纠缠状态。
在笔者看来,俄罗斯在军事行动之初是有一个“黄金一星期”的——或再延长这个时间,用“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来达成军事目的是“上佳”选择。换言之,俄军在一星期内就达成军事目的,当西方和北约反应过来时,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俄方达到目的,而西方和北约就只能干瞪眼,后续不得不与俄方展开讨价还价。那么这个所谓的“上佳结果”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完全控制乌克兰,变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每一个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的策略和目的都是秘密。但通过俄军的行动来看,一开始大规模多方面向乌克兰进发,显然并不在于占据一城一地,而是对乌克兰整体有很大目的。换言之,假如俄军当初能完全控制乌克兰,那么让乌克兰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并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俄乌战争之初,俄军多方向对乌克兰展开行动,这显示,俄军当时的战略目标很大
第二,乌克兰还存在,但已经变为俄罗斯的附庸国
也就是说,俄军并不意图乌克兰的领土,其目的在于让泽连斯基走人,换成一个亲俄的人,让乌克兰变为俄罗斯的“附庸国”,这样,乌克兰就不会单纯听命于西方人,对俄罗斯没有威胁。
换言之,俄军如果在短时间内达成以上任何一个目的,都可以算是“上佳”的,因为这等于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对于俄罗斯这样经常有“不安全感”的国家来说,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土地越多,就越觉得安全。但很显然,经过一年多时间,俄军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平心而论,当去年俄军对乌采取军事行动“一星期”后,笔者就有一种感觉,觉得俄军好像掉进了一个“坑”里似的。事情显而易见,俄军的行动没有想象中那么凌厉,打法比较老旧,拖延的时间越长,其实并不利于俄方达到目标,并且对俄方来说是个“累赘”。后来俄方又重复本国战略核力量的存在,但似乎效果不大。换言之,“一星期”没有结束行动,“半个月一个月或几个月”都没有结束行动,俄罗斯颇有些给人“骑虎难下”的感觉:这让笔者沉思,俄罗斯为维护自身的安全而对乌克兰采取的军事行动,在谋划方面有没有失误之处呢?
我认为是有的,起码在4个方面俄方的做法难以令人苟同,引人深思。
第一,俄方是否掉进西方挖的“坑”里?
西方与俄罗斯的矛盾,由来已久,无需多谈。俄方其实也想与西方缓和关系,甚至成为“西方”的一员,但西方对俄罗斯忌惮太深,因此很难容纳俄罗斯。换言之,对西方和北约来说,一个“不太成功”也“不算失败”的俄罗斯才是好的。而这也就决定了,在对待俄罗斯的问题上,俄罗斯很难以“真心换真心”的态度换取西方的信任。非但如此,当俄方在一些方面不被西方认可时,他们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打压,这是西方人的一贯伎俩:只要看准时机,西方就有可能给俄方挖“坑”,让俄方陷入其中。这也是笔者在前面担心的:就是假如俄罗斯没有在“一个星期”或“一个月”等短时间内达到军事目的,就有可能“陷入”其中。
换言之,就算这是西方给俄方挖的一个“坑”,只要俄方的军事实力够强,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这个“坑”就不算一个“坑”,而西方也会失算。当“一星期”或“一个月”等短时间内俄罗斯没有达成目的,我当时的一个感觉就是:俄方掉进“坑”里了!而这正是西方乐于看到的。
我之所以强调“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解决问题。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战例。对越自卫反击战广义上持续了十年之久,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有1个月时间,1979年2月17日发动反击,3月16日撤回国内,至于后面那些断断续续的冲突,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了。
快速行动就是不纠缠,尽快完成军事目的。“一星期”时间对他国采取军事行动达成目标确实时间太短,笔者当时也是高估了俄军的实力,但俄方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确实纠缠的时间太长。
这,算是西方给俄方挖的“坑”吗?
第二,俄军对“师出有名”的“名”,认知模糊不清,且宣传上存在失误
俄方当时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给我的感觉是挺突然。俄乌两国的矛盾由来已久,无需多谈。对于一些问题,俄方惯于用军事手段,这是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无需多谈。但俄军的行动,总给人一种目标“模糊不清”的感觉。当年我们对于自卫反击战时,目标非常清楚,就是“教训”一下,摧毁敌人的有生力量。什么是有生力量?就是敌人,以及敌人使用的武器和工矿业、基础设施。达成这个目的后就快速撤军,摧毁了敌人北部的工矿业和基础设施,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他们就算有心也无力发动对我们的侵略。但俄军对乌克兰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又回到我们上面谈的问题:是完全控制乌克兰?还是让泽连斯基走人,换上亲俄的人呢?
当然,这属于俄方的军事秘密,我们不得而知。但很显然,完全控制乌克兰,把乌方变为俄方与西方的缓冲区,这个军事目标是很大的,通过一年多的纠缠,可以看出超出俄罗斯的能力。
尤为关键的是,俄方在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时,也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出兵理由。也就是说,在“师出有名”的这个“名”上,俄罗斯传达出来的信息模糊不清。当年我们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这个“名”就是“自卫反击”,是越方再三对中国边境侵略,才导致我们被迫反击。
这个“名”非常明确,也非常鼓舞士气。
乌克兰意图加入北约,引起俄罗斯不满,“加入北约对俄罗斯有威胁”,这可以算是一个“师出有名”的“名”吗?当然可以。但当时乌克兰并没有加入北约,从俄罗斯方面来说,似乎有点操之过急。
另外,在俄罗斯进行军事行动中,俄方在宣传方面存在失误。笔者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俄方曾多次通过不同的层面,包括新闻秘书、外交等,表达过“乌克兰不是主权独立国家”的信息。这说实话,不管从哪个层面传达出这样的信息,都只能认为是一种失误,不应该出现的。
理由无需多谈。
这同样是在“师出有名”的“名”上出现的失误。不应该小看这个“名”。这当然还是涉及到中国人与俄罗斯人思维方式的不同,我们强调“名正言顺”,“气盛言宜”,“名”上出现失误,言辞和思维就显得理不清头绪,会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后来俄方又纠正了“乌克兰不是独立国家”的说辞。换言之,军事行动没有一个清楚的、“名”的理由,作战人员就会陷入心理困惑,“士气”就不盛。因为“名”是“气”的源头。我们也有这方面经典的战例。
比如抗美援朝,我方武器等方面不如美方,为何我们还取得了胜利?毛主席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我们是气多钢少,美方是钢多气少!我们士气“盛”,反击美方的侵略,所以能克敌制胜。
第三,对战争的困难估计不足
俄罗斯是综合实力挺强的国家。尤其是军事实力不可小嘘。这是世所公认的,无需多谈。但通过一年多对乌采取军事行动,也暴露出俄军的很多不足。主要有三点。第一,武器老旧。第二,打法陈旧。第三,后勤供应问题。有士兵拿的武器老旧,运输工具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卡车面包车等。关键的是打法陈旧。我发现俄军有一个惯性思维方式,就是喜欢大兵团大规模地推进,这确实给人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震撼”,但在现代战争中,这种打法真的合适吗?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战争应尽可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假如能用“美人计”达成目标,就没有必要出动十万大军!另外后勤供应方面有交通、食物、棉衣等问题。
换言之,俄军对乌克兰采取的军事行动,一开始很凌厉,但逐渐陷入推进不足的问题,无法完成对整个乌克兰的控制,这很显然表明,俄军对己方估计过高,对战争的困难整体估计不足。
俄乌战争之初,俄军多方位对乌克兰展开行动
第四,在谋划退路方面,是否存在不足?
军事行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古典兵书《孙子兵法》里不断强调: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不仅需要有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也需要有制止或结束行动的能力。因为在军事行动中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战争并非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比如向敌方的推进不利,甚至出现了很大挫折,明知不可为而强为,可能并非明智做法。而这也就决定了,在采取军事行动时要统筹谋划,达到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后就需停止。
还是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例。
当年许世友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就是从海上登陆越南中部,对越南进行截断,然后穿插到胡志明市的后方,从而对越军实行南北夹击。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锋利”的打法,但许世友的提议没有得到批准。为何?就是因为我们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有限的,不在于扩大战争。
事实证明,对越自卫反击战短短一个月就结束,虽然在边界上零零星星僵持了十年之久,但基本上没有对我们各方面的发展有影响,反而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进入快车道。
反观俄乌冲突,一年多时间里,虽然俄军控制乌克兰很多土地,但给人的感觉是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两者处于僵持状态。对于俄罗斯来说,僵持并非有利,而乌克兰有西方和北约的支持,成了牵制俄方的一个棋子,这恰恰是西方乐于看到的。
个人认为,俄军应该在目前基础上向“固守”的作战思维转变。就是说,尽可能控制住目前已经控制住的土地,不宜再大范围向乌方纵深推进,因为从目前来看,控制更多乌克兰土地超出俄军能力。那就不如固守住目前的所得。俄罗斯有其固有的优势,就是土地广大、资源丰富,战略纵深长远,在俄军的能力之内守住战果是不错的选择,且对俄后方没有太大影响。
俄乌冲突一年多后,俄军与乌克兰对阵形势图
这样,固守住目前的所得,成为与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西方如再以战争挑衅,俄方则以“固守”、“和平”应对,西方就在国际舆论上处于下风地位,俄方就占据了一定战略主动权,反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02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俄方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出现了4点失误或者不足之处。当然,这是个人的一点浅见,每个人都有不同看法,见仁见智罢了。对于西方而言,为了维系自身的利益,不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到处煽风点火,目的就是令他国陷入纷争,而自己渔翁得利。
因此,个人认为俄方的一个失误是可能掉进西方或北约挖的“坑”中,如果俄军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对乌克兰实现整体掌控,那西方的计划自然破产,假如无法达成这个目标,那就会陷入其中。
此其一。
其二,在对乌克兰进行的军事行动中,俄方对外宣传失误,让其在国际上陷入舆论被动局面。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包括俄方新闻秘书、外交负责人等,言辞上有不谨慎之处,比如否认乌克兰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说实话,类似话语说出来挺“霸气”,但令人难以苟同,很不成熟。
第三,思维惯性,作战手法老旧。
第四,如何进入军事行动很容易,如何结束军事行动则很难。对己方估计过高,对战争的困难估计不足,虽然俄方多次申明核武器的重要,但目前这种区域冲突远远达不到申明核武器的程度。从整体上说,俄军比较被动。不像当年我们对于自卫反击战时,要打要撤我们说了算。
结语从古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处理问题时惯于用“军事实力”来说话。有这样一个故事:金帐汗国的时候,有一个中原谋士到金帐汗国去,向汗王游说中原谋略的重要,但汗王对“谋略”不感兴趣,而是取出了一根马鞭子,说道:这个才是重要的。
这非常形象地说明我们与俄罗斯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俄罗斯是我们搬不走的邻居,我们希望俄罗斯诸事顺利,两国只要在国际事务中相互配合,就能有效牵制美国的单边霸凌主义。换言之,俄方被西方紧紧拖住在乌克兰,并非长久之计。
而通过俄军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也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在军事方面不轻言战。毫无疑问,面对我们的崛起,西方敌对势力正在不断地试探,企图打乱我们的发展步伐,因此,具有战略定力非常重要;第二,以和平和正义牢牢占据国际舆论主动权,避免出现俄罗斯那样不成熟的舆论宣传;第三,充分估计困难,做好全方位准备。第四,机动灵活,牢牢掌握战略战术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