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为家庭奉献了很多却依旧得不到伴侣的回馈?婚姻危机的破局之道在这里!

陈曼心理 2024-12-12 17:46:45

不同于发生背叛这类有着明确导火索的婚姻危机,有的婚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内里却充满了绝望和无力。

最近,就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我41岁,是自由职业。伴侣40岁,是小学老师,工资3000。有两个孩子,存款500万(绝大部分都是男方挣得)老二出生后夫妻开始分床,妻子给出理由照顾孩子,晚上给孩子盖被子。两人几乎从不在同一个床上睡觉。偶尔在也是背对着玩手机。

最近几年双方吵架非常多,女方过于强势,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男方感受。晚上也不问男方几点回来、也不给男方做饭,买东西消费几乎不和男方商量。男方想和女方缓解,进门想拥抱都被满脸嫌弃的拒绝。感觉男方就是工具人只需要挣钱,从不问男方感受。夫妻生活很少,并要求男方带安全套,全程敷衍,各种嫌弃。男方生活稍有邋遢,不会做饭,白天在家也不做家务。男方不懂浪漫,不会体贴女方。女方给他洗衣服,周末给他做饭,认为对他非常好。

男方现在很痛苦,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和希望。别人的婚姻也都是这样吗?男方不怕吃苦,也很能干。10多年全年无休,工作挣钱。原以为摸了一手好牌家庭幸福却没想到。想问问大家,这样的婚姻危机该怎么破局?

情感回馈本质讲求的是对称性,当你在一段关系里索求无门时,可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卖力付出和期待中的反馈之间,是不是不够对称?

在情感叙事里,我们每个人都天然的带着一套自己的专属视角,这个视角是从自我感受出发,用自己的认知搭建起来的一套评判体系,我们用这把标尺衡量着这段关系和身边的伴侣,觉得这就是婚姻最真实的面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很多时候都未必。

依照自我这个单一视角,我们往往会无比坚信自己所感受到的、看到的东西,并把它当做客观事实,比如当你感到被忽视时,你会做出伴侣是冷漠的、不近人情的判断;当对方没有按照你的期待做出回馈时,你就会觉得她只是拿你当工具人,对你没有感情等等。

但倘若此时真的有人去向关系中的另一方求证,你可能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答案,比如对方完全没有在当下那个场景中识别出你的不满,或者觉得自己已经给到了足够的反馈,又或是因为生活中其他事物伤神而疲于应对,总之和你自己推演出来的事实相差甚远。

包括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那就是同一段关系、同一件事情,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所呈现出来的场景、感受、结论甚至会完全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其实就在于双方都困在自己的所塑造的那个“信息茧房”里,并没有通过交换信息来达到一种统一性和客观性。

这放在婚姻关系里也同理,为什么对方迟迟给不了你想要的反馈?为什么同一段关系,双方的体验却截然相反?这恰好暴露了你们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你们双方并没有在认知和情感上达成一种对称性。

这里的对称性主要指的是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状态或者相互对应。放在婚姻关系里,它主要涉及到认知和情感这两个层面。

先说认知对称性。

认知对称性主要指的是在一段婚姻关系里,你们双方对同一件事物的认知模式是否是相互对应的。每个人的认知模式都是由自己的经验构建的,也就是说,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评判,并由此激发出不同的看法和行动。

就比如当你提到伴侣在婚姻关系里缺少反馈这一问题时,你给出的前置信息是你在家庭里占据了经济支柱的地位,而对方只是承担家务和育儿任务。这意味着,在你的潜意识里,财政上占据大头就代表着你为这个家做出了足够贡献,所以在情感上,对方不说对你的这些付出表现得感恩戴德,也至少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到你足够的情绪价值和积极反馈,而不应该是现在这种完全忽视甚至是消极回避的状态。

但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逻辑成立的前提是对方也有着同样的一套认知体系,而在实际生活中,站在对方的视角上,她可能并不认为谁占据了更高的经济地位,谁就天然享有更多的情感回馈。对另一方而言,你可能是一个除了赚钱之外在家庭里完全缺位的伴侣,不管是日常的家务劳动还是孩子的养育问题,都需要她自己一个人来操持,在对方的视角里,她牺牲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家庭,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你的回馈呢?

所以你会发现,没有回馈的原因并不完全指向对方刻意不给你回馈或者对你没有感情,很可能是你的认知模式促使你看不见对方的回馈,或者是对方没有给到你当下最想要的回馈,这其实就是一种关系里认知模式的错位,即你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对焦到同一件事物上,双方都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没有对伴侣处境的换位思考。

这就导致了关系中的双方都充满了委屈和对彼此的愤怒,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婚姻里牺牲更大却没有得到应有回报的那一方,每个人都在指责而非体谅对方,在这样的矛盾状态里,双方的不满会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就越来越深。

而除了这种认知上的不对称,还有一种不对称则体现在情感上。

人类的情感模式天然遵循着对称性的原理,即一个人能够给出的情感往往与他得到的东西息息相关,我们没办法给出自己没有体验到的东西,这种情感是和内在真实体验完全挂钩的,而不以任何现实形式为转移。

什么意思呢?就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息息相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观察到这样的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个家庭可能看起来非常和睦,这个父母也在倾其所有的为孩子付出,可孩子就是没办法和父母亲近,甚至表现出了回避和冷淡,这其实就是因为双方在情感上并不是真实对称的。

在外在形式上,父母可能是爱孩子的,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这种爱于他而言可能是一种控制,是需要孩子步步都走在父母所期望的道路上才能够得到的,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他的痛苦从来没有被看见过,很多真实想法也没办法和父母分享,所以他们的情感体验可能是割裂的。正因为如此,孩子没有和父母建立起一种真正的链接,自然就没办法回馈给他们热烈的爱。

婚姻关系其实也遵循同样的道理,在你的角度上,你为这个家庭拼命赚钱,你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因此想要伴侣在情感上给你更多回馈。但是与对方而言,你们在情感上是毫无链接感的,她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没有感受到你对她的关心,你既没有帮她分担一些家庭事务,也没有帮她照看孩子,她在情感上并没有和你搭建起桥梁,自然也不会凭空给到你想要的回馈。

情感的对称性本质上指的就是人只能给出她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对方的回报,可以思考一下你给出的东西和你想要得到的东西究竟是不是一个性质的?你给出的东西又是不是当下对方最需要的?如果不是,对方给不出回馈不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对于一个兼顾工作和家庭的人而言,她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你要赚多少钱,而是有个人能够在她带娃带到崩溃的时候帮她一把,或者是在她为家庭操劳一天后关心一下她,既然你认为你的经济付出应该得到对方的情感回馈,那么对方的家庭贡献有没有得到你的情感补偿呢?

所以很多时候,当你没有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的的时候,最好先评估一下自己究竟给出了多少,不要理所应当的把自己的付出放得最大,也去看看对方每天在做些什么,转换一下视角,去看看除自己之外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带着自我视角去看问题的,因此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失看得特别清晰。重视自己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在一段亲密关系里,过分的自我往往会让我们与真实相去甚远,有效维系关系的方式应该是实时的更新双方的感受和需求,实时的进行视角切换,让内在体验和现实世界更贴合,而不是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剧本里顾影自怜。

把自己带入受害者视角是容易的,毕竟只要进入这个角色,我们就可以原地不动,把一切错误和罪责都推给别人,期待着对方做出改变和行动,而自己只要等着接受就好了。

但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一种处境的促成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任何一方的单一作用,而是彼此影响的一个结果,这就意味着,关系里不存在纯粹的受害者和施害者,想要关系发生改变需要双方都行动起来,而不是都把皮球踢给对方,让对方反思和行动。

想要反馈就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询问对方没有反馈的原因,对称性最终是在反复交换彼此感受和需求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导演那场受害者的大戏是没办法走出困境的。

所以不必委屈和愤懑,先踏出改变的那一步,先给出你想要的东西,回馈自然就会来。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12
评论列表
  • 2024-12-15 09:53

    女人要做淑女,什么时候都要做淑女,男人才会一直尊重珍惜,太主动的女人太放纵的女人都是一时的刺激,慢慢就不当回事了。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