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交往,在阅读反馈过程中,每每引发争议,这种争议里往往掺入时代背景改变带来的思想偏见,我们就以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为例,管窥一二。
事件的起因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众人玩酒令游戏,是所谓“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在这场游戏里,林黛玉好胜心发作,一时忘情,就把《牡丹亭》、《西厢记》里的戏文说了两句出来:
鸳鸯又道:“左边一个‘天’。”黛玉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黛玉只顾怕罚,也不理论。鸳鸯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黛玉道:“双瞻玉座引朝仪。”鸳鸯道:“凑成‘篮子’好采花。”黛玉道:“仙杖香挑芍药花。”—第四十章
林黛玉说完“良辰美景奈何天”,薛宝钗回头看了她一眼,没有说话。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薛宝钗的这一眼终于有了解释,她将黛玉单独叫来,劝告她以后少读杂书,以免乱了性情。
薛宝钗的做法,被部分读者视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另有读者指出:薛宝钗有何脸面批评黛玉,你自己若没读过这些杂书,如何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些禁书词句,宝钗劝告黛玉,岂不是以五十步笑百步?
不红君以为,诸君可用小人之心读《金瓶梅》,却不能以小人之心读《红楼梦》。
曹雪芹给薛宝钗的这次劝说,起名为“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将薛宝钗之语定评为“兰言”,作者态度若何,不表可知。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
那么林黛玉面对对薛宝钗的劝说,她本人是什么态度呢?我们来看原著的描述:
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黛玉道:“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后再不说了。”宝钗见他羞得满脸飞红,满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问,因拉他坐下吃茶。——第四十二章
面对宝钗的询问,黛玉的第一反应是“不觉红了脸”,随后上来搂着宝钗就开始告饶。
对于今之读者来说,《牡丹亭》、《西厢记》是优秀国学作品,可放在《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这类书是蛊惑人心的禁书,尤其为世家大族所排斥。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盖因这些才子佳人小说,无理性逻辑可寻,古代男女之防的界限异常严格,豪门贵族小姐理应受到更加严苛的管束,可在才子佳人小说里,小姐和外男非常轻松就见到了,而且一见钟情,随后就开始翻墙越户地展开所谓的爱情。
另一方面,这种禁书虽无逻辑,但却能激发少男少女对青春爱恋的向往,包括今天亦是如此,许多脱离现实的偶像爱情剧非常受青少年的欢迎,并由此产生对恋爱的向往,而在封建时代,这种苗头直接威胁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故而是被严格禁止的。
阅读这种书籍,很容易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春心荡漾,天天幻想着跟校花、校草谈恋爱,薛宝钗所说的“乱了性情”,正是此意。
宝黛共读西厢记
当然,用今天的价值观来看宝钗的劝说,显得十分封建落伍,这也是今天许多学者责备薛宝钗的重要佐证,可大家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薛宝钗的观点是红楼书中所有人的共识,包括林黛玉自己也认同宝钗的说法。
作者曹雪芹将薛宝钗的劝慰之语定评为“兰言”,另有批书人脂砚斋,第二十二回宝钗将笄之年生日,席上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脂砚斋就钗黛二人性情评道:
是极,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神不自主矣。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
当然,脂砚斋的这种观点放在今天已然不适用了,它以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作为判断人品道德的标准,这种判断标准是落后的。
众姐妹搬进大观园
但我们同时必须承认,这种落后的封建礼教,被曹雪芹、脂砚斋,以及书中的薛宝钗、林黛玉认定为金科玉律。
从薛宝钗个人视角来看,她的做法合乎君子之道,并非某些小人之心的读者所评判的“以五十步笑百步”,原因有二。
其一,林黛玉在宴会上言语有失,薛宝钗如果真的要针对林黛玉,最好的办法是当场点破,让贾母、王夫人等当场注意到林黛玉的错误,可薛宝钗只是一笑,并没有这么做。
其二,薛宝钗劝解林黛玉,乃是单独叫来,实施“兰言解疑癖”时避开众人,分明是给黛玉留机会,其审问黛玉是假,包庇黛玉反才是真。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其三,薛宝钗自己也读过禁书,所以她才知道林黛玉犯了错,当她点破黛玉的过错后,居然毫不顾惜自己的名声,坦然说出当年的经历,原著记:
宝钗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第四十二回
薛宝钗完全可以隐藏这些信息,从而居高临下批评黛玉,可她却讲出自己昔年看禁书的经历,无疑自降台阶,以平等地位来和黛玉探讨,如此坦荡的行为,让黛玉都心下暗伏。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黛玉个极其聪明的人,所以到了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林黛玉和薛宝钗彼此倾诉,黛玉再次提起之前的事,并且告诉宝钗:若是宝钗说了那些禁书词句,自己一定不会这么轻易饶过她,可宝钗却没有这么对待她。
这也是林黛玉最珍贵的地方,不红君个人以为,相比宝钗的体贴,此处黛玉的反思更加珍贵,这足以证明林黛玉绝不是个矫情的女子,她没有利用伶牙俐齿去“无理搅三分”,而是真心反思自己,从而和宝钗冰释前嫌,促成了“金兰契”。
细品林黛玉、薛宝钗的交往,人物内心转变细腻入微,不需要刻意进行情节推进,这种写法细品惊为天人,粗读者却味同嚼蜡,不懂红楼有何可看之处,可见人择书,书也择人。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