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将处境艰难,杨得志、许世友找地方让他躲躲,不听劝,差点丢命

漫步银河沧桑史 2024-10-30 13:18:37

标题:中将处境艰难,杨得志、许世友找地方让他躲躲,不听劝,差点丢命

引言:

1967年的冬天,北京军委扩大会议上发生了一幕令人深思的对话。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递给一位中将三支枪,沉声说道:"有我在,他们不敢动你!"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则拉着这位中将的手说:"来济南躲躲吧,那里还算安静。"面对两位将军的好意,这位中将却坚定地摇头:"我没做亏心事,不怕回南京!"谁能想到,就是这句"不怕",差点让这位戎马一生的中将将军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究竟是谁?为何两位军区司令员如此关心他的安危?他后来又经历了什么?

一、军事学院风云突变

世人皆知南京军事学院乃新中国培养高级军事指挥人才的摇篮,却不知这所军事院校在1967年初,也未能幸免于当时的政治风暴。

1967年伊始,南京军事学院就已经暗流涌动。原本井然有序的校园里,到处张贴着大字报,各种大会小会此起彼伏。院长张震与政委王平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大字报上,有的说他们"反对革命",有的说他们"压制群众运动"。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张震奉命进京。临行前,他刚走出办公室,就看见墙上新贴的大字报,上面赫然写着"打倒张震"几个大字。张震走到大门口,一群学员围了上来,有人高喊:"张院长,你可要如实向军委汇报情况啊!"

不料张震刚到北京没几天,南京军事学院就派人来"请"他回去。这些人不由分说,直接住进了张震下榻的招待所。按理说,军委扩大会议是何等重要的会议,岂能说走就走?可这些人根本不管不顾,整天守在张震房门口,扬言:"不回去就抓人!"

这还不算完,几天后军事学院又来了一拨人,这次更加咄咄逼人。他们直接闯进会议场所,当着其他将领的面,要张震立即回南京"交代问题"。消息很快传到了其他与会将领耳中,一时间军委大院里议论纷纷。

此时的北京,几乎每天都传来军事机关被冲击的消息。有的将领被批斗,有的被"隔离审查",更有甚者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张震每天参加会议,耳边不断传来这样那样的消息,面色越发凝重。

1月下旬的一天,张震正在会场外走廊踱步,一位老战友拉住他说:"老张啊,南京那边的形势不太妙。前两天,我听说军事学院的大门都被人贴满了大字报,连值班室都被查抄了。"张震闻言,不禁握紧了拳头。

就在军委扩大会议即将结束的前夕,南京方面又传来消息:军事学院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张震的办公室被查封,他的秘书也被"隔离审查"。更有甚者,有人扬言要把张震"揪"回南京。此时此刻,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这一切,都预示着南京军事学院即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而作为院长的张震,已经站在了风暴的中心。当时的情况,就如一位老学员后来回忆的那样:"那段日子,军事学院简直成了一个'大熔炉',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二、将帅好意相劝

南京军事学院造反派两次进京逼迫张震回院"交代问题"的消息,很快在军委大院传开。许多老将军都为张震的处境担忧,纷纷出谋划策。

最先采取行动的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这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老将军,一向以性格刚烈著称。一天晚上,许世友专门来到张震住处,仔细询问他带了多少警卫人员,配备了几支枪。得知张震只带了两名警卫、两支手枪后,许世友立即让警卫员取来自己的配枪,递给张震说:"加上我的这三支枪,有五支枪了。他们要是敢动你,咱就跟他们干!"

许世友的建议很直接:先不要回南京。他立即联系了福州军区政委刘培善,商量把张震暂时安置在厦门。许世友的考虑很周到,厦门位置偏远,当地驻军实力强,足以保护张震的安全。刘培善也表示完全同意,立即安排人准备接应。

与许世友的强硬态度不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杨得志找到张震,向他详细分析了当前各地形势。他指出,济南军区目前相对平静,军队秩序基本正常,建议张震先到济南避一避。杨得志说:"济南离北京近,情况有变可以及时向中央报告;离南京远,那些造反派一时也找不到这里来。"

不仅如此,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震贞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张震可以先去苏北老家休养,那里远离城市,局势较为稳定。张震贞表示可以安排当地民兵保护张震的安全。

就连一向谨慎的军委办公厅负责人也私下提醒张震:"现在各地军事机关都在遭受冲击,您要多加小心。如果实在不便回南京,可以先在北京住一段时间,等局势缓和再说。"

这些将领们的关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在同一时期,多位军事院校的领导都遭到批斗。空军学院院长刘玉章被造反派关押,海军学院政委王宏坤被迫害致死,陆军炮兵学院院长廖锦章被打成重伤。这些惨痛的教训,让老将们对张震的处境格外担忧。

一位参加过军委扩大会议的老同志后来回忆:"当时许世友、杨得志等人劝张震的场景,我记忆犹新。特别是许世友,拍着桌子说:'老张,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这些老战友脸上也无光啊!'"

但张震最终还是婉拒了这些好意。他反复强调自己作为军事学院院长,有责任回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面对许世友提出的武力自卫方案,张震说:"万一伤着人,事情就更麻烦了。"对于去济南、厦门避难的建议,他也表示:"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

这些将帅们的预见和建议,在后来的事态发展中被一一印证。然而当时的张震,却未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险境有多深。

三、回院遭遇危机

1967年2月初,张震乘坐专列返回南京。当列车驶入南京站时,站台上已经挤满了人。不同于以往的欢迎场面,这次等待他的是一群手持大喇叭、高举标语的造反派。他们用绳子围住站台出口,高喊着"打倒张震"的口号。

张震刚走下火车,就被十几个人团团围住。有人抢过他的公文包,有人对着他的脸拍照,更有甚者直接掀他的帽子。警卫员想上前保护,却被群众推搡开。就这样,张震被"押送"上了一辆等候多时的大客车。

这辆车没有直接开往军事学院,而是在南京城里转了一大圈。车上的造反派对着车外的行人喊:"快看,我们抓住了一个大老虎!"路过新街口时,甚至有人提议要让张震下车游街。

到达军事学院后,张震被直接带到大礼堂。此时礼堂里已坐满了人,台上摆着一张桌子,桌子后面竖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批斗大会"四个大字。张震被命令坐在台上一个特制的高凳子上,这个凳子故意做得很高,坐上去双脚够不到地。

批斗会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会上有人宣读了一份长达二十多页的"罪行材料",内容从张震的家庭出身讲起,说他出身地主家庭,一直隐瞒家庭成分。接着又说他在军事学院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压制群众运动。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造反派居然翻出了1936年张震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当时张震担任东北军某部连长,有人指责他在西安事变中"不够积极",说这暴露了他"反动"的本质。这些莫须有的罪名,一条接一条地被强加在张震头上。

批斗会结束后,张震并没有获得自由。造反派把他关在学院招待所的一间小屋里,派人日夜看守。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把椅子,连基本的写字台都没有。更过分的是,他们故意把收音机的喇叭对着窗户播放,音量开到最大,整天播放批判性的文章和口号。

在此期间,造反派经常深夜闯入房间,强迫张震写检查。有一次,他们甚至带来了一份事先写好的"认罪书",要求张震签字。这份"认罪书"上写满了莫须有的罪名,张震拒绝在上面签字,结果遭到了一顿拳打脚踢。

事态的发展证明了许世友、杨得志等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就在张震被关押期间,南京军区和军事学院的其他领导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批斗。有的被关押在家中,有的被强制游街,还有的被押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军事学院内的教学秩序完全瘫痪,图书馆、实验室等重要场所都被查封。

这场灾难持续了整整三个月。在这期间,张震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批斗和审讯。造反派采用疲劳战术,有时连续几天不让他睡觉。但即便在这样的处境下,张震始终没有在任何"认罪书"上签字。

四、生死一线间

1967年5月的一个深夜,军事学院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哨声。十几个造反派闯入张震被关押的房间,不由分说就把他拖了出去。他们把张震押上一辆卡车,直奔长江边驶去。

卡车在下关码头停下。造反派把张震从车上拽下来,推搡着往江边走。为首的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根绳子,边走边喊:"张震,今天就让你见识见识群众的力量!"他们逼着张震站在江边的石阶上,有人开始往他身上捆绑石块。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几辆军用吉普车疾驰而来,车上跳下十几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原来,张震的警卫员发现情况不对,立即向南京警备区报告。警备区司令员闻讯后,第一时间派出武装人员赶往现场。

武装人员与造反派展开了激烈争执。双方对峙了将近一个小时,造反派最终在军队的压力下退却。事后查明,这些造反派原本打算把张震推入长江,制造"自杀"假象。

但这并非最后一次暗杀行动。仅仅过了三天,又一次危机降临。当晚十点左右,几个造反派闯入张震的关押室,声称要带他去"开会"。警卫员听到动静想要阻拦,却被他们强行推开。

这一次,他们把张震带到了军事学院的后山。这里地势偏僻,平时很少有人来。造反派让张震站在一处悬崖边上,说要让他"忏悔"。就在他们准备动手的时候,突然从树林里冲出一群人。这是南京军区派来暗中保护张震的特勤人员,他们早就发现了造反派的异常举动。

特勤人员果断出手,制服了几个图谋不轨的造反派。经审问,这些人承认他们打算把张震推下悬崖,然后伪装成"畏罪自杀"。这是造反派精心策划的又一次谋杀行动。

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军委立即派人赶赴南京处理此事。与此同时,许世友也派出南京军区的精锐部队,接管了军事学院的警卫工作。但造反派并未就此收手,他们改变了策略,开始在张震的饭菜中动手脚。

一天中午,警卫员发现饭菜中有异常。经化验,食物中被人加入了大量工业用碱面。如果张震食用了这些饭菜,后果不堪设想。从那以后,张震的一日三餐都由警卫员亲自检查,饮用水也改用封闭的热水瓶专门供应。

这段时期,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新的暗杀企图。有的造反派试图在深夜纵火,有的企图制造"意外事故"。最危险的一次是在六月初,几个造反派竟然想要在张震的房间里投放毒气。所幸被巡逻的警卫及时发现,这才避免了一场惨剧。

面对接连不断的威胁,南京军区不得不加强了防范措施。他们在张震住处周围布置了三道警戒线,派出的警卫人员全部配备了武器,并且每隔两小时就要更换岗位。这种严密的保护一直持续到当年八月,中央派出工作组进驻南京军事学院。

五、最后的营救

1967年8月15日,一份加盖着军委印章的紧急电报送到南京军区司令部。这份电报的内容只有短短几行字:立即解救张震同志,确保其人身安全,并护送返回北京。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接到电报后,立即召集作战参谋,连夜制定营救方案。他们决定采取突然行动,以防造反派提前得到消息。许世友调集了两个步兵连和一个特种分队,总计一百二十余人参与这次行动。

8月16日凌晨三点,南京城还沉浸在黑暗中。三辆装甲车和十二辆军用卡车悄无声息地向军事学院开进。为避免惊动造反派,车辆全程熄灯行驶。特种分队的战士们携带了专门的夜视设备,负责打头阵。

当军队到达军事学院大门时,门卫竟然是空的。原来造反派已经把门卫室据为己有,但他们没想到军队会在这个时候来。特种分队迅速占领了院内制高点,切断了造反派的通讯设备。

第一支部队直扑招待所,另一支部队则负责封锁周边要道。当士兵们冲到张震被关押的房间时,竟发现门口只有两个打瞌睡的看守。这两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制服了。

张震被迅速转移到装甲车上。就在这时,造反派才发现情况不对。他们拉响了警报,企图组织人员围堵。但军队早有准备,装甲车立即启动,在其他车辆的掩护下,从预先规划的路线撤离。

消息传开后,一些造反派骑着自行车、驾着卡车追赶。军队不得不在沿途设置路障,用烟雾弹掩护撤离。在经过下关区时,遇到造反派设置的路障。特种分队不得不下车清理,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为了甩开追击,车队没有选择大路,而是走了一条迂回路线。他们先向西行驶,造成要去扬州的假象,然后突然转向北进入安徽境内。整个撤离过程持续了四个小时,直到进入安徽境内才算真正安全。

在安徽境内稍作休整后,许世友派出了一架专机,把张震送往北京。为确保万无一失,军队一直护送到机场。飞机起飞时,已经是上午九点。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时,军委派人到机场迎接。

这次营救行动的成功,不仅挽救了张震的生命,也粉碎了造反派最后的图谋。据后来统计,从2月到8月的半年时间里,造反派总共策划了十二次暗杀行动。如果不是这次及时营救,后果将不堪设想。

到达北京后,张震被安排在军委招待所休养。军委领导同时派人重新调查了南京军事学院的问题。经查实,造反派对张震的所有指控都是莫须有的。当年十月,张震正式恢复了军事学院院长的职务,重返工作岗位。而那些参与迫害的造反派骨干,也在随后受到了法律制裁。

这场历时半年的磨难,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军队高级将领所面临的处境,也展示了在危难时刻战友之间的情谊。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