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他是“基地”组织的创始人,是美国长达十年的反恐战争的最大目标,更是全球恐怖主义的代名词,他就是乌萨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
2011年本·拉登被美军击毙,他混乱的私生活也随之浮出水面,尤其是情人波夫出版的一本名为《失落女孩日记》的书,更将他的私生活揭露出来,原来,他娶的老婆都是有目的性的。
那么,他究竟拥有多少个妻子?在那个极端信仰构建的封闭世界里,本·拉登的婚姻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
本·拉登的私生活
很多人对阿拉伯世界的一夫多妻制有所耳闻,但本·拉登可不是随便找个女人就娶回家,仔细研究他五位妻子的背景,你会发现,这其中的每一段婚姻,都精准踩点,完美服务于他的政治野心和权力扩张。
先来说说他的第一任妻子——纳伊瓦·本·拉登,这是一场典型的家族联姻,纳伊瓦是本·拉登的表妹,出身富商家庭,早在1974年,14岁的纳伊瓦就嫁给了当时只有17岁的本·拉登。
婚后,纳伊瓦尽职尽责地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为他生儿育女,前后生下了11个孩子,在纳伊瓦怀上本·拉登的第五个孩子的时候,本·拉登提出了要再娶妻子的意愿。
1983年,第二任妻子赫蒂彻登场了,这位赫蒂彻来头可不小,出身在伊斯兰教颇具声望的沙里夫家族,据说还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
本·拉登娶她,看中的就是她背后的宗教影响力,果不其然,有了沙里夫家族的加持,本·拉登的声望和号召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他铺平了之后成为恐怖主义头目的道路。
不过,赫蒂彻可不是个恋爱脑,人家可是一位老师,接受了很多教育,她受不了本·拉登的极端思想,最终选择了离婚,但这并不妨碍本·拉登利用这段婚姻带来的政治红利。
1985年,本·拉登迎来了第三任妻子——克海莉亚·侯赛因·萨比尔,其身份则比较神秘,外界传言她可能是沙特富商的千金,拥有丰厚的财富和资源。
如果传言属实,那本·拉登娶她,很可能是看中了她背后的资金支持,毕竟搞恐怖活动也是很烧钱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本拉登最小的儿子哈姆扎也是她的亲生儿子。
哈姆扎在2019年的反恐行动中被击毙,不难看出,他被誉为恐怖皇太子、恐怖王储,并且本·拉登本人也曾想把哈姆扎培养成恐怖主义杀手。
1987年,第四任妻子希哈姆·阿卜杜拉·本·侯赛因,是本·拉登所有妻子中学历最高的并且才华横溢,是本·拉登的得力助手,她不仅能为本·拉登处理各种事务,还能在思想和政治上给予他支持。
最后一位妻子阿迈勒·萨达,在所有妻子中年纪最小,2000年嫁给本·拉登,那个时候的她才17岁,据说,本·拉登对她一见钟情,宠爱有加,甚至就在本·拉登被击毙前一刻,她都要去保护本·拉登。
你看,本·拉登的每一任妻子,都像是精心挑选的棋子,被他巧妙地安插在人生的棋盘上,为他赢得权力和地位。
他利用婚姻关系,将不同家族的势力和资源收入囊中,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和政治资本,当然,除了政治目的,本·拉登的多重婚姻背后,也折射出他扭曲的心理和对女性的物化。
在他眼里,女性只是生育工具和满足私欲的玩物,他享受着妻妾成群、“儿孙满堂”的“齐人之福”,却从未想过给予她们真正的尊重和爱。
五任妻子甚至都难以满足本·拉登,他还多次在外寻找情人,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正是情人波夫,也正是她的这本《失落女孩日记》,才让我们知道本·拉登的私生活。
而他的多重婚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他复杂扭曲的内心世界,也揭开了隐藏在“恐怖主义”背后的权力游戏和人性深渊。
2011年,本·拉登也迎来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海王星之矛
2011年5月2日,“奥巴马宣布本·拉登已被击毙”的消息立刻席卷全球,所有人都在议论,社交媒体都炸了,但这消息对不同的人意义不同。
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复仇,是正义,是911事件后压在心头那块巨石终于落地;对“基地”组织来说,这是末日,是恐慌,是失去精神领袖后的迷茫和恐惧。
没人想到,这场持续了十年的猫鼠游戏,会以这种方式结束,911那天,所有人,包括本·拉登,都低估了美国人的决心和怒火。
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倒塌,不仅仅是建筑的坍塌,更是美国霸主地位的撼动,美国的反恐战争,从那时起,就已经拉开了序幕。
911之后,本·拉登成了全球公敌,美国人更是恨他入骨,悬赏金额从2500万一路飙升到5000万美元,就为了将他逮捕。
为了抓住本·拉登,美国人真是拼了老命,各种高科技手段,卫星定位、信号追踪,能上的都上了,但本·拉登这家伙也真是狡猾,他知道美国人不会放过他。
为了躲避追捕,本·拉登四处躲避,最终在2006年一直藏身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东北部一个名为阿伯塔巴德的小城,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不再使用任何电子设备,依靠信使传递信息。
在这里,本·拉登拥有一套三层小别墅,别墅的四周就像学校里的墙一样,上面还有铁丝围栏网,除此之外,院子内还安装有监控。
然而,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美国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他的追捕。
2011年,美国情报部门终于找到了本·拉登的藏身之处,经过几个月的秘密侦察和周密计划,美国决定实施“斩首行动”,代号“海王星之矛”。
美国方面不仅用卫星系统描绘出了本·拉登的别墅构造,还打造出了一个和本·拉登别墅几乎一模一样的模型。
因为这次行动的目的性很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美国则动用了最强的海豹突击队,并带领这些突击队队员进行高强度训练。
之后,他们还进行了多次的演习,直到5月1日深夜,“海王星之矛”任务正式秘密进行,美国海豹突击队精锐组成的突击小组乘坐“黑鹰”直升机,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巴基斯坦内部。
由于此次行动的秘密性,所以美方没有和巴基斯坦商量,对于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美国的直升机更是直接避开了,虽然一架飞机因遇到强对流紧急迫降,但好在并没有引起更大的事故。
整个行动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紧张、刺激,却又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当突击队两组队员——(剃刀一组、剃刀二组)集结完毕后,迅速朝着本·拉登的老巢探入。
拉登之死
彼时,本·拉登的别墅已经熄灯,在他的旁边,则是最小的妻子萨达,但一种强烈的不安感在本·拉登的心里油然而生。
他立刻看向窗外,即便外面一片黑暗,但仍能感受到熙熙攘攘的声音正朝他的别墅跑来,这声音越来越近,本·拉登立刻意识到了什么,他大喘着粗气,对萨达说:“美国人来了”。
果然,海豹突击队迅速控制了局面,有先前对别墅的认识和演习,突击队进入别墅内部就像进入家一样,由剃刀一组炸开铁门并进入内部切断电源,并将本·拉登的亲信科威特击毙。
随后,剃刀一组立刻分为三人一小组,进行各自小组的任务,分别去搜索地下通道,暗室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剃刀二组则立刻分为两小组,一小组在别墅外架好枪,防止本·拉登逃跑,另一小组则负责炸开围墙,和剃刀一组集结。
当他们集结后,立刻朝着别墅上走去,这个三层别墅,本·拉登居住在最上层,而在一层则是妇女和儿童,二层则是本·拉登的儿子和其他人。
离谱的是,尽管是一栋楼,本·拉登却在每一层都安置了铁门,也就是说,当突击队控制住一楼的妇女儿童后,进入二楼的时候要先炸开铁门。
就在他们炸铁门的时候,却遭到了乱枪的扫射,原来,本·拉登的一个儿子哈立德为保护父亲进行最后的抵抗,但还是被突击队毙命。
随后,突击队继续深入三层,也就是本·拉登所在的地方,本以为将面对更强有力的反击,但没想到,本·拉登竟然没有反击,反而在突击队击毙他的前几秒,萨达竟用身体立刻挡在了他的面前。
突击队当然没有选择击毙萨达,而是对着萨达的腿部一发子弹,疼痛感瞬间席卷而来,就在萨达疼着蹲下的瞬间,突击队立刻将本·拉登击毙,整个行动,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不到40分钟。
本·拉登的死,对美国或者对世界人民来说,是一场迟来的胜利,也是对恐怖主义的一次重大打击,但恐怖主义的根源,远比想象的要复杂,本·拉登的死,并不意味着恐怖主义的终结。
新时代的恐怖主义,不再是单一组织、单一目标,而是更加分散、更加隐蔽,也更加难以防范,他们利用互联网招募成员,传播极端思想。
本·拉登死了,但他的“幽灵”依然在世界游荡。
对世界各国来说,反恐战争远未结束,甚至可以说,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如何应对新形态的恐怖主义威胁,将是美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然,反恐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更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消除贫困、不公和极端思想滋生的土壤,才能彻底铲除恐怖主义的温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