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十多年前,跨年那天的场景炮声不断,小孩们玩着摔炮,拿着手持“仙女棒”烟花,少年们拿着香火,点燃着手中的爆竹、“加特林”,大人们拿着火机,点着鞭炮、烟花等。
每个人的脸上都喜气洋洋的,抛去了工作的不快,撇去了学习的烦恼,撒去了生活的苦闷,烦恼全都随着烟花爆竹的灿烂消散云烟。
但如今,很多城市的现状却是街道上站的到处都是警车以及消防车,小区内的喇叭吆喝着不让放炮,人们拿着气球聚集在商场广场上放飞气球,喊着新年快乐。
不过,随着人们的呼吁,一些城市已经做出了改变,将曾经的禁改为了限,引发了很多人的赞扬,而近五天来,央视更是就烟花爆竹解禁一事多次发声,尤其是针对禁止一刀切的状态。
的确,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已经有一些城市明确规定2025年可以在规定区域有序燃放烟花爆竹,拿郑州来说。
针对一些人提出是否会造成噪音污染,其规定禁止在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学校等场所燃放,当然也不鼓励在小区内燃放。
还规定了禁止销售燃放A、B级烟花爆竹,可燃放C、D级危险性较小的烟花爆竹产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其《元日》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诗词,描绘了一个新年热闹非凡的场景。
在那阵阵震耳欲聋、此起彼伏的轰鸣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就这样缓缓地画上了句号,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岁月的脚步匆匆离去,带走了过去一年的疲惫与沧桑。
和暖轻柔的春风,宛如一位温柔的使者,悄无声息地吹来了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新年,春风拂过大地,带来了丝丝缕缕的温暖与清新,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与阴霾。
人们满心欢喜地欢聚一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那一杯杯醇香的屠苏酒,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祝福。
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倾诉着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分享着此刻的喜悦与温馨,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大人们则举杯共饮,气氛热烈而融洽。
而烟花,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项古老发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要说炮的历史,那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诗经·小雅·庭燎》中,有提到古代人将竹子、草捆在一起燃烧,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用来照明,还可以用来驱邪。
由于竹子在被烧的时候会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起名为“爆竹”,而南朝梁代宗懔精心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也详实记录了南朝时期的岁时风俗。
在这部著作中,清晰地描述了在正月一日,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熟知并热烈欢庆的春节,人们会在自家的庭院之前燃放爆竹,其目的在于躲避那令人畏惧的山臊恶鬼。
这种古老的习俗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演变、传承,慢慢发展成为了运用爆竹来驱邪避祟、迎神送神以及热烈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
每到新春佳节,爆竹声此起彼伏,在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对邪恶灾祸的坚决抵御,时光流转,到了宋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火药技术得以发明并广泛应用。
在此背景之下,爆竹的制作材料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原本的竹子演变成了威力更强的火药。
这种由火药制成的爆竹,不仅发出的声音更加震耳欲聋,气势磅礴,而且能够通过巧妙地调整不同的配方和精心设计的制作工艺,从而产生出各式各样令人惊叹的爆炸效果。
如今,不管是在过年还是在节庆日,不论是结婚还是乔迁之喜,无论是开业庆典还是在重大工程竣工的时候,放炮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民意
但近几年来,随着烟花的禁燃禁放,人们纷纷表示已经没有了年味儿,而之所以会禁放烟花,和空气质量、安全因素、噪音污染、资源浪费等密不可分。
其实,早在2005年前后,我国有很多城市已经实行了禁放,与此同时,因为被指责没有了年味,在2005年前后,一百多个城市又撤销了禁放的规定。
不过,2010年,在杨凯生的禁燃提议下,以及多年后的雾霾影响,2016年,禁燃烟花的提议正式通过,到2017年,全国就有四百多个城市开启了禁放,这几年来加入禁燃的城市越来越多。
事实上,在禁燃后,网上的评论也出现了两大极端,一方面是人们对禁燃的赞扬,一方面则是人们对缺少年味的批评。
如今,在一些城市放宽改为限放后,网上的评论仍出现了两大极端,一方面是人们对放宽的赞扬,一方面则是对放宽的批评。
当然,很多人也指出,如果再禁燃,那么会有一些别有用心国家将烟花爆竹作为自己的非遗偷走,因为不难发现,国内禁燃的同时,国外却没有禁燃。
每到过年的时候,国外燃放烟花爆竹的人甚至比国内放的人还多,这不,这两天中国烟花火出全世界,引得各国人民纷纷抢购。
所以,是否将禁燃改为限放还是要因地制宜,但听取民意是关键,不要将一刀切作为一种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