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8年),原名刘病已,是西汉第十位皇帝。
他是汉武帝刘彻曾孙。巫蛊之祸后,襁褓中的刘询便被收系郡邸狱。后遇大赦,在掖庭长大。在霍光等大臣的拥立下,他于公元前74年继位。
汉宣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他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腐败,让百姓安居乐业。军事上,他设立西域都护府,使得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是其在领土扩张和边疆稳定方面的巨大贡献。经济上,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他和前任汉昭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昭宣中兴”。
汉宣帝在位时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政治方面
• 霍光去世后的权力调整:霍光在世时权倾朝野。霍光死后,汉宣帝开始亲政,逐步剥夺霍氏家族权力,解决了霍光家族的势力问题,巩固了自己的皇权统治。
军事方面
• 匈奴降服:宣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匈奴内部矛盾激化,出现五单于争立的局面。汉朝联合乌孙大破匈奴,此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在公元前51年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宣帝,这是汉朝和匈奴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匈奴对汉朝的臣服,北方边境地区因此迎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
• 设立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事务,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这使得西域诸国正式纳入汉朝版图,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
经济方面
• 推行经济改革:他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减免田租、算赋等赋税,抑制土地兼并,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汉宣帝采取了以下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是轻徭薄赋,他多次减免百姓的田租、算赋等赋税。田租的减少让农民能留存更多粮食用于生活和生产,算赋的降低也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刺激了消费。
其次是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会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汉宣帝通过一系列措施,限制豪强大族过度兼并土地,保障农民有地可耕,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基础。
另外,他还设立常平仓。这是一种调节粮价的粮仓,谷贱时增其价而籴,谷贵时减其价而粜,以此来稳定粮食价格,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的情况出现,维持了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汉宣帝主要通过设立常平仓来稳定物价。
常平仓是一种政府调控粮价的手段。在粮食丰收、市场谷价低贱的时候,政府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粮食,将这些粮食储存起来。这一举措能避免农民因为谷价过低遭受损失,保证农民的收益,也能防止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当粮食歉收、市场谷价高涨的时候,政府则把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如此一来,市场上粮食供给增加,从而抑制谷价过度上涨,避免“谷贵伤民”的现象,稳定了粮食价格,也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
汉宣帝设立的常平仓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经济方面,常平仓稳定了粮食价格,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利益。在丰收年景防止谷贱伤农,让农民的劳动成果能有合理的价值回报,维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灾荒年份,平抑物价,保证百姓能够买得起粮食,缓解了因灾荒导致的粮食危机,对于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作用十分显著。同时,这种措施也间接地稳定了其他物价,因为粮食价格是整个物价体系的基础部分。
在社会层面,它有助于减少社会动荡因素。粮食供应稳定和价格合理使得百姓生活压力减小,降低了因饥荒引发的流民现象和社会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秩序,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从后世角度看,常平仓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提供了典范和借鉴。后世很多朝代都效仿汉宣帝设立常平仓,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作为国家调节经济、保障民生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维持封建王朝统治稳定方面发挥了长期的作用。
在西方同时期,物价调控手段主要是通过市场自由调节,或者是简单的税收调节等方式。而汉宣帝时期的常平仓制度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常平仓是一种政府主动干预粮食市场的手段。它通过政府有计划地收储和投放粮食,直接对价格进行调节。西方在当时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在面对粮食产量大幅波动等情况时,市场调节往往会出现滞后性和盲目性。例如,当粮食丰收,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暴跌,农民利益受损后,西方没有像常平仓这样专门的机制来及时稳定价格。
其次,常平仓制度兼顾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在粮食丰收时保障农民的利益,在粮食短缺时保障消费者免受过高物价的剥削。西方当时的措施较少有这种双向平衡的考虑。西方税收调节物价的方式,更多的是从增加财政收入或限制商品流通角度出发,而不是像常平仓这样聚焦于稳定物价和保障民生。
最后,常平仓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预防性。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丰收时收储,灾荒时投放,能有效预防因粮食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西方当时较少有这种系统性的、针对粮食这种重要物资的物价调控体系。
常平仓制度在现代社会仍有诸多应用与发展。
在粮食储备方面,现代国家都建立了庞大的粮食储备体系。这类似于古代常平仓的“仓储”功能。例如,中国有中央和地方多级粮食储备,在粮食丰收时,国家按照保护价收购一部分粮食储存起来,当粮食市场供应紧张或者价格波动过大时,就投放储备粮来平衡供需和稳定价格。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许多国家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物价。这可以看作是常平仓理念的延伸。如一些国家会通过补贴农民、控制农产品进出口等综合手段来稳定农产品价格,这就如同古代通过常平仓买卖粮食来稳定物价一样,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调节手段。
此外,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方面,常平仓制度的理念也发挥着作用。比如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局部地区粮食供应中断时,政府及时调配储备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这和古代利用常平仓赈灾有相似的理念。
常平仓制度对现代社会粮食储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强调政府的责任。常平仓制度体现了政府在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主动干预作用。现代社会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中,政府也应发挥主导责任,包括建设储备设施、制定收购和投放政策等,以此保障粮食市场的稳定运行。
二是重视储备的灵活性。古代常平仓根据粮食丰收或歉收的情况灵活地收储和投放粮食。现代粮食储备体系同样要注重灵活性,需要根据粮食产量、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因素,及时调整储备粮的收储规模和投放时机,有效应对粮食市场的动态变化。
三是平衡各方利益。常平仓兼顾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避免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现代粮食储备体系也应充分考虑农民收入和消费者承受能力,通过合理的价格政策,如最低收购价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以适当的投放机制稳定市场价格,维护消费者权益。
四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常平仓制度可以看出提前规划的重要性。现代社会要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监测粮食产量、气候变化、价格走势等信息,提前预判粮食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便及时动用储备粮进行干预。
以下是一些记载常平仓的古籍:
《汉书》
记载了汉宣帝时期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设立常平仓的相关内容,“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通典》
其中有“常平仓”制度为东汉至魏晋时期大部分朝代所因袭的记载,如“后汉明帝置常满仓,晋又曰常平仓,自后无闻”“梁亦曰常平仓,而不籴粜。陈因之”“后魏太和中,虽不名曰常平,亦各令官司籴贮,俭则出粜”等。
《文献通考》
对常平仓的记载涵盖了多个朝代的相关制度和实施情况,如“市籴考二”中对常平仓的沿革、功能等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