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许多朋友交流过“锻炼商业思维”方面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商业思维是一种“天赋式”的存在,有些人“天生就是商业人才”,而有些人则明显“没有做生意的命”。在与我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我发现那些自认为“没有商业天赋”的人其实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之中去锻炼自己的商业思维,即便这些人已经开设了自己的公司或者已经成为了某些大公司的管理层。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能够在一份时间内做多件事情会是一种效率的表现,比如,在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就可以锻炼我们的商业思维。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总是有机会去超市或者社区便利店购物,每次路过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架的时候,我总是会想:为什么摆在货架上的会是这些商品而不是另外一些商品?同样是碳酸饮料,为什么这个摆在靠外的货架上而其它品牌的则摆在不那么起眼的位置上?超市当中到底有几家“主食厨房”才更能在保持竞争的情况下才不会造成冗余?调味品到底摆在生鲜摊位的边上还是摆在米面的货架边上更好卖?……。
太多太多的问题,如果我们可以在挑选物品或者结账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会调动我们的头脑去跟随着货架当中的物品而一起走入到商业社会当中。任何商品,无论包含了多少的科技含量、经过了多少的工作流程,最终总是要走到销售渠道才能够让消费者完成购买,而超市、便利店……这些售卖渠道已经经过了长久的时间检验,他们的经营者是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摆放怎样的商品才能卖得更好,也清楚地知道哪些品牌的商品在市场上才会更受消费者青睐。面对超市中货架上的商品去思考商业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验证我们的逻辑与答案是否与现实一致。

当然,如果你不经常去超市购物,也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炼我们的商业思维。比如,在观看电视或者用手机访问网络信息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些广告,这些广告也是锻炼我们商业思维的切入点。
最近这段时间哪些品类的产品广告多,是不是说明了目前这类产品是赚钱的?同类产品当中,为什么有的品牌做广告而有的品牌不做广告?那些不做广告的究竟是靠什么来促进消费呢?企业花在广告上面的钱,真的赚得回来吗?企业的广告费到底应该在企业的利润中占比多大呢?不同的产品、企业、品牌应该选择怎样的媒体平台来发布自己的广告呢?这个广告的设计到底好在哪里或者差在哪里?如果由我设计这家产品的广告会是怎样的?……。

同样是很多问题抛给了我们自己,而我们的商业逻辑,也会随着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而逐步形成。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必在意自己思考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因为商业逻辑的正确与否最终还是要靠市场、靠实践去检验的。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找到问题、能够去思考,已经会有满满的收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