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这轮牛市的根基是什么。
问的人,绝大多数不是投资小白,而是在这个市场里已经跌打滚爬很多年的老伙计了。
他们当下有一些看不懂市场。
看不懂,是因为我们A股太奇葩了,炒的方向都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
四季度,没有任何的业绩压力。
所以,市场炒作的都是鸡犬升天的行情。
年初极力打压的微盘股,又创出历史新高。
而很多蓝筹股,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甚至有一部分还创出了阶段性的新低。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这该如何收场,这样的牛市,又怎么称得上是牛市?
因为现在炒作的东西,似乎都没什么业绩,就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而已。
一开始炒作的华为,芯片,或许还是发展方向。
最近炒作的东方,炒作的龙蛇系,那不就是来搞笑的嘛?
对此,我先告诉大家,不要着急,牛市很长,这才开始了两三个月,不要浮躁。
如果我们的牛市,要持续8-10年,市场当下要做的,不就是让机构上车吗?
机构上车的方向,不就是低吸那些蓝筹,怎么可能是跟着游资发疯。
所以,蓝筹股趴在地上是有道理的,而题材股炒作上天,也是有道理的。
毕竟,成交量最小的时候都要1.3万亿,熊市放量也就1.3万亿,资金很充沛。
所以,短线资金势必不断的开赌桌,在牌桌上不断收割散户了。
今天,就梳理一下,这轮超级长牛的逻辑,给大家讲讲市场的底层。
首先,长牛慢牛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即便要持续8-10年,中途还是会有大级别的调整。
比如1-2年的震荡这种,肯定是会出现的。
我把2024-2026,比作牛市的第一个大周期阶段,也是基建的阶段。
然后2027-2028,作为一个震荡调整的大周期阶段。
2029-2032-3035,作为一个超级主升的慢牛阶段。
先不说2027-2035的故事,先把2024-2026的故事给大家讲清楚。
毕竟,把周期说的太大,很多人可能会更加云里雾里,无法理解。
2024-2026,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转型升级。
很多人或许没理解,转型?升级?
没错,这里的转型升级,本质是让经济重回正轨,找到下一个阶段的驱动力。
上一个周期,也就是前5年左右的时间,从2019-2024。
我们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其实来自于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的产业链。
汽车、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这些是我们在上一个周期着重发展,并且独霸全球的产业链。
我想这一点,不必和大家论述太多,大部分人都能清晰的看见。
但这一切,在现如今,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产能过剩。
就像当年钢铁的产能过剩一样,最终进入了一个负循环,大量钢厂负债,市场供大于求。
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家电、工程机械,这五个大的行业,在高盛最新的研报里,产能都远超了全球的总需求。
也就是,当我们满负荷生产的时候,全球都无法消耗我们的过剩产能。
更要命的是,一旦我们的出口,因为关税的问题被限制,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风险。
所以,对外,我们迫不及待的需要转型。
除了对外,我们还有对内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互联网化,导致的产业结构开始失衡。
低端制造业饱和,中端制造业也开始外溢,大量的工厂开始外迁,高端制造业一直受限。
再加上房地产的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迟迟难以落地。
当下迫切的需要经济转型,去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而科技是绕不过去的坎,自主可控是绕不过去的名词。
这也就是我们当下需要做的事情,也是需要面临的经济转型问题,产业升级。
但在这个逆周期里,产业升级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因为市场环境不好,资金对于产业的投资,也是在降温。
大家都不投钱了,产业的升级效率自然就慢了。
我们都知道,未来的核心基建,不是造房子,而是算力,是AI,是科技。
所以,这个阶段,第一个任务,就是科技方向的基建。
在没有资本热度低迷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就扛起了大旗。
而扛起大旗的急先锋,就是国资。
所以,这轮牛市第一阶段的转型,就是国资牵头搞重组,而且是科技方向的重组。
各种红头文件,鼓励地方国资重组的路,就这么开启了。
也就是说,牛市第一阶段,和业绩没有任何的关系。
因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基础设施建设去铺好。
这就好像新能源在刚开始发展的几年,全部都是搞的补贴政策,而不是看什么业绩。
国资牵头,去筛选优质的公司。
通过重组和并购的方式,整合进入上市公司的体系,并且赋予高溢价和高估值。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高溢价和高估值,会让市场看到一条退出的明确道路。
比起愈发严格的IPO审核,并购重组会显得容易的多。
这么做,还能一举两得,一方面国有资本增值了,另一方面,科技产业盘活了。
资本很敏感,他们嗅到了通路,自然会加大力度去投资科技产业。
而这轮牛市,就会将科技产业带出一轮超级的泡沫。
一轮产业热度的炒作,通常要持续2年左右的周期。
这也就是2024-2026,第一轮牛市的底层大逻辑。
很多人一定会问,炒出泡沫之后,怎么收场。
收场的方式,就是震荡,是调整,是至少1-2年的洗盘。
为什么之前提到,牛市长达8-10年,因为还有牛市的第二个阶段,业绩兑现。
如果你回顾新能源的炒作,比如新能源汽车。
2012-2015年,补贴的周期,是第一阶段大牛市。
2016-2018年,是一个震荡的调整。
2019-2021年,业绩开始爆发,是第二阶段的牛市。
标杆比亚迪,两个阶段的涨幅,都是10倍左右。
所以,基于我们科技的大牛市,第一阶段三年,是基建,第二阶段,才会在业绩爆发中,走出真正的科技大牛。
这都需要时间和周期,不可能一蹴而就,8-10年,刚刚好。
======================
更多股市底层逻辑,欢迎关注《白猫学堂》微信公众号。
只有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