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兴初立大功!带领侦察连化装成国民党,找到主席的“精神食粮”

互联风尚前沿 2019-12-26 18:52:43
红军取得腊子口战斗胜利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又北行60多公里,前锋部队到达甘南重镇岷县。这一天是1935年9月17日。 虽然冲出了蒋介石的重重包围,但是下一步到哪里去,由于信息闭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首先到达岷县的是一个红军侦察连,连长就是日后威震朝鲜战场的梁兴初。

梁兴初刚到岷县一个村庄准备宿营,军团部通讯员来传达命令,通知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去军团部接受任务。两人来到军团部,左权向他们下达了前往哈达铺侦察敌情、筹集粮食的任务,主席也走过来,说:“我只补充一点,就这么一点点,你们想法给我搞点‘精神食粮’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是近期的,各种都给搞几份来。这可是个特殊的任务哟!” 主席讲话历来幽默充满智慧,举重若轻,他嘴里那个“一点点”,其实是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这个“一点点”帮助红军确定了下一步前进的方向。 梁兴初更不知道,这个“精神食粮”对红军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过,既然是主席亲自下达的任务,自然不会怠慢。梁兴初回到驻地立即召开骨干会议研究行动方案,这个任务有点特殊,不像是一般的战斗,你不能直接开口跟敌人要,说:哎,把你们的报纸交出来,缴枪不杀!敌人肯定会以为这支部队是不是神经有问题,不要枪,不要粮,要报纸,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了。最后一致同意准备采取化妆侦查的方法,打入敌人内部,摸清楚情况,自己动手找。 这个“高明又富有创意”的法子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全连指战员一听说要去哈达铺化装侦察敌情,筹集物资,个个都异常兴奋,精神抖擞。 哈达铺离驻地有三十华里,虽然叫镇子,但是远不是现代的镇,镇子不大,人口不多,镇内有一条一里多长的街道,算是镇中心地带。 侦察连换上国民党军服装,梁兴初戴上中校军衔,天黑时分,一行人大摇大摆地进入了镇子。镇上的敌军看到他们的国民党军服,又是南方口音,一口一个“他妈的”,真以为中央军到了。哈达铺的镇长、国民党镇党部书记、保安队长都赶到镇公所毕恭毕敬迎接。国民党驻岷县鲁大昌师的一个少校副官,从省城回乡路过并住宿哈达铺,也赶来拜访。

侦察连进入镇子后,立即包围了镇公所,控制了当地驻军,一部分人去邮局找报纸,给主席找“精神食粮”。梁兴初则给镇长下命令,马上就有一万多中央军从此地经过,立即筹备粮食,镇长点头哈腰,马上布置下去,给国军筹备粮草。 一切控制后,梁兴初郑重宣布:“我们是共产党,是红军。”镇长等人一听就傻了眼,少校副官当场被擒。 不一会儿,去邮局找报纸的红军战士垂头丧气回来了,这个地方太偏僻,实在找不到近期的报纸,只找到几张已经发黄的旧报纸,都不知是哪年哪月了,毫无价值。 鲁大昌部的那个副官显然是见过世面,也很乖巧,他随行的物品里翻出一批《大公报》、《山西日报》等,其中有这样两条消息:一是7 月下旬,陕甘红军打破国民党军队“围剿”,使陕甘根据地连成一片;二是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北上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

有了这两条“精神食粮”,梁兴初喜出望外,为了让主席早点知道这个消息,连夜派人将报纸和少校副官送往军团部。 梁兴初带领侦察连不费一枪一弹,圆满完成了找“精神食粮”的任务。 主席看到报纸,陕北有一个现成的根据地,这真是个天大的喜讯!根据这一报道,中央很快作出了决定,红一方面军改称陕甘支队,咱们北上抗日,到陕北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