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厂:时代在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打

元化看汽车趣事 2025-04-21 14:35:28

说起汽车的电动化,大家会想起鬼火少年,感慨电动车的加速越来越快了。

说起汽车的智能化,大家会恋恋不舍地想到手中的方向盘马上就要被夺走了。电动化、智能化的影响其实不止这些,它还给汽车的线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01

时代在抛弃一个人时,连声招呼都不打。

汽车线束的厂商们或许也没有预料到,汽车行业轰轰烈烈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浪潮会把自己的生意快要干没了。

在智能化和电动化这两大“罪魁祸首”中,贡献最大的当属智能化。

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显著地降低了线束的用量。

分布式架构向集中式架构的演化,越来越多原本由多个分立的电子控制器ECU实现的功能被整合进少数几个域控制器中。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传统ECU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了,在这些ECU之间进行信号传递的线束自然也大幅度精减了。

比较代表性的案例来自在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路径上独领风骚的特斯拉。

在采用集中式架构的Model S问世之前,传统高端豪华燃油车的汽车线束总长度一般能够达到五公里左右。

到了同级高端豪华电动车Model S上,电子电气架构升级带来的线束精简收益为从五公里降到了三公里左右。

当特斯拉的EE架构由功能域集中进一步升级到区域集中式之后,线束长度进一步下降到1.5公里,到了采用准中央集中式架构的CyberTruck上,这个数字进一步下降到了500米。

除了不断收编原本独立的ECU,消灭这些ECU之间的线缆连接需求,无线通信对有线通信的替代也可以降低整车的线束长度。

比如,华为的星闪技术可以用于360度环视和车载音响系统里,替代传统线缆。

现在,华为进一步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了无线电池管理系统里。

在今年二月份的尊界S800发布会上,华为表示其巨鲸电池2.0采用了无线束高压盒,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替代了传统电池包内的物理线束连接。

EE架构不断升级,无线通信进一步蚕食有线通信的领地,线束厂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02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浪。在两年前还能独领风骚的车载千兆以太网,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等级自动驾驶的需求了。

空口无凭,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定量计算,来感受一下高等级智驾系统中的摄像头对通信网络带宽的要求。

一颗800万像素、帧率30fps、数据格式采用RGB、每个通道8比特的摄像头,每秒大概能产生5.5G比特左右的数据。

摄像头模组基本都会采用H.265编码器进行数据压缩,假设其压缩率为1:10,能将具备上述参数的摄像头每秒生成的数据压缩到550Mb,显然只有千兆以太网才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不过,虽然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会配备不止一个以太网端口,但是,其端口数量和摄像头的数量一般形成不了1:1的关系。

比如或许会使用四路以太网端口接入12个摄像头,或者使用两路以太网端口接入8个摄像头。

在存在多个摄像头复用同一条以太网链路的情况下,千兆以太网也无法满足视频数据的传输需求。

再考虑到智驾系统中会有多个摄像头,而且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更高的帧率都可以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目前的千兆以太网大概率会继续向万兆以太网演进。

问世之初想靠着智能驾驶和特斯拉掰一掰手腕儿,但在成立两三年后就寿终正寝的极越汽车在其旗下车型极越01和极越07上面部署了千兆以太网。

极越虽然倒下了,但是它告诉我们,对于高等级自动驾驶来说,超高速以太网是必须的。

联想最近推出了一款基于英伟达Thor芯片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其产品规格表明,高等级自动驾驶需要比千兆以太网更快的2.5G甚至更高速率的10G以太网!

看到这么恐怖的数字,是不是下巴壳子掉了一地?再这么发展下去,是不是得上光通信了?

03

比喻是个危险的东西,它会让人类对世界的感知不再那么细腻,但比喻也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能极大地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

借用人体做比喻,如果说负责传感器信息传输、决定车辆智能响应速度的高速通信网络是智能电动汽车的神经。

那么,负责能量传输、决定车辆动力输出性能的高压直流线束便是智能电动汽车的血管。

传统燃油车的电气系统以低压、低功率为核心,传统电力系统以高压、交流电为核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电动汽车上的直流高压线束是在高电压平台和大功率驱动的需求下催生的新物种。

作为整车电能传输的核心载体,与燃油车中的低压直流线束相比,电动汽车中的高压直流线束需要满足耐高压、绝缘、阻燃、耐高温、耐腐蚀、抗振动、机械强度、耐久性、电磁兼容、抗干扰、密封性、轻量化、低能耗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整车电压平台从400伏向800伏、1000伏甚至1200伏高压的演进,对直流高压线束提出了系统性的升级需求。

要求的跃升首先体现在耐压测试标准的升级上,交流电耐压测试是验证高压线束绝缘性能的金标准,400伏平台线束仅需通过1000伏交流电耐压测试,800伏平台线束则需通过2500伏交流电耐压测试。

其次,在绝缘电阻上,400伏线束在一千伏直流电测试下的绝缘电阻只需大于10兆欧姆,而800伏线束绝缘电阻需要大于一百兆欧姆。

除了更耐压,高压线束还有轻量化、低能耗的迭代要求。

导体、绝缘层、屏蔽层的材料选择是轻量化和低能耗的关键,使用新型导电、绝缘和屏蔽材料,结合基于3D仿真的结构优化设计,并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控制,高压线束可以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减少重量和能耗,帮助提升整车续航里程。

最近,比亚迪正在凭借超级e平台带动全行业进入1000V时代,高压线束的要求又提高了!

电动化、智能化给汽车的产品形态造成的变化远超一般人的想象,但是,现在还远未到达终点。

作为大号的移动智能终端,汽车的自动驾驶至今未能实现L3,智能座舱尚未做到全维多模感知,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刚刚开始,这才哪到哪儿!

0 阅读:6

元化看汽车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