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彭真秘书,63岁官至副国级,妻子也是副国级,现99岁仍健在

墨寒雪 2024-12-18 10:47:54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有一位老革命,他年轻时曾在缅甸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回国后又在党的领导下潜伏在北平,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建国后,他又有幸成为彭真同志的秘书,并在其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领导干部。

“政治风暴”期间,他虽遭受不公,但始终坚定信念,改革开放后,他官至副国级,并与妻子一同成为家喻户晓的政坛伉俪。

如今,他已经99岁高龄,但依然关心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究竟是谁?他的革命生涯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坎坷之路】

1925年8月,王汉斌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殷实的家庭,由于家境良好,王汉斌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但儿时的王汉斌并不知道,此时的祖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就读于缅甸仰光华侨中学的王汉斌,通过各种报刊杂志了解到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血气方刚的王汉斌决心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凭借他出众的组织能力和语言天赋,王汉斌很快成为缅甸华侨青年的抗日领袖之一。

1941年,年仅16岁的王汉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员,从此,王汉斌与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积极参加各项抗日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展进步青年加入革命。

1942年,王汉斌回到祖国,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在这里,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利用学生身份掩护,从事地下党工作。

抗战胜利后,王汉斌奉党组织之命留在北平,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做学生工作。

白色恐怖下,王汉斌与战友们策应解放军,配合人民解放军攻克北平,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王汉斌出生入死,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

但是1966年,一张政治风暴席卷全国,由于长期在北京市委工作,又担任过彭真同志的秘书,王汉斌成为“政治风暴”中被重点批判的对象。

他被莫名其妙地打成“反党分子”,被下放劳动,妻子彭珮云也受到牵连,在人生最黑暗的日子里,王汉斌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信念。

“政治风暴”结束后,王汉斌的冤案得到平反,上级领导为王汉斌恢复了工作,并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但十年动乱给王汉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经常住院治疗,就在人们认为他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时,王汉斌再次以顽强的意志证明:革命者的初心是不灭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王汉斌一次次地从苦难中站起?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他又将如何作为呢?

【与彭真结缘】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攻克北平,时任北平市委书记的彭真在欢庆胜利的人群中,注意到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时年24岁的王汉斌。

彭真了解到,王汉斌长期在北平坚持地下工作,曾亲自起草《欢迎解放军》的传单,彭真对这个年轻有为的革命者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将其收为自己的秘书。

在彭真身边,王汉斌耳濡目染,很快掌握了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每天,他跟随彭真出席各种重要会议,见识了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风范,在彭真的悉心培养下,王汉斌很快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担任北京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北京市委研究室主任等职务,处理了大量具体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领导经验。

彭真常对他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有时也会提出尖锐批评,对此,王汉斌始终心存感激,他深知,彭真对他的严格要求,正是对他最大的信任。

1966年“政治风暴”爆发,彭真受到诬陷和迫害,王汉斌冒着巨大政治风险,给中央写了一封署名信,为彭真鸣不平,表达了对彭真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改革开放后,彭真平反昭雪,重返领导岗位,两位久经沙场的革命战友再次并肩作战,为推进改革事业共同奋斗。

直到1997年10月,88岁的彭真溘然长逝,王汉斌作为彭真生前好友,在彭真的追悼会上深情回顾了二人的革命生涯,哽咽数次,泪洒当场。

毋庸置疑,彭真对王汉斌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是有了彭真的教导和提携,王汉斌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把握正确方向,在艰巨的建设任务中展现卓越才能。

那么,作为彭真的得意门生,王汉斌在建设新中国的进程中,又创造了哪些不平凡的业绩呢?

【建设新中国】

20世纪50年代末,王汉斌已经是北京市委的主要领导之一,1958年,他出任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协助市委领导班子处理日常工作。

在这个岗位上,王汉斌勤勉敬业,兢兢业业,在首都建设中屡建奇功,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每一项建设都关乎国家尊严、人民福祉。

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北京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城市面貌陈旧、居民生活困难等诸多问题,作为市委副秘书长,王汉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

1959年,北京市大力兴修水利,着手永定河治理工程,王汉斌亲自挂帅,提出修建官厅水库、密云水库等设想,在他的督导下,一大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有效改善了北京市的水资源状况。

1960年代初,王汉斌又领导编制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对城市布局、功能定位等作出科学安排,为北京的长远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汉斌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彭珮云是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也是一位出色的领导干部。

夫妻二人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常常是聚少离多,但正是因为彼此理解、相互支持,他们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奉献,履职尽责。

“政治风暴”期间,王汉斌夫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长期处于分居状态,但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帮助他们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改革开放后,已届花甲之年的王汉斌步入仕途高峰,1979年,他出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1983年,他被增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在这个新的岗位上,王汉斌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他先后参与领导了民法通则、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一批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在王汉斌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基层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

每次下基层,他都仔细聆听群众呼声,体察民生疾苦,即便是在遇到险阻艰难时,他也没有被吓倒。

1985年,已经60岁的王汉斌在考察黄河时,不慎骨折,但他没有因此止步,而是拄着双拐,继续坚持视察工作,正是这种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赢得了普通百姓的交口称赞。

岁月更迭,斗转星移,从北平解放到改革开放,王汉斌几乎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个重要时刻。

那么,在即将迎来百岁华诞之际,这位久经沙场的老革命家是否依然初心不改,仍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奋斗?

【永不停歇的赤子之心】

1988年,63岁的王汉斌再次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他矢志不渝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继续前行。

1993年,王汉斌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时被任命为中央纪委委员,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更加注重党性修养和廉洁自律。

无论是走访群众,还是调研工作,他都坚持深入基层,倾听呼声,每到一地,他都要亲自了解干部党风廉政状况,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出批评,对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决不姑息。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上紧发条,严格要求自己,即便是在私底下谈话,王汉斌也会时常提醒大家要尊重群众、关心群众,自觉抵制特权思想和奢靡之风。

1998年,已届73岁高龄的王汉斌又一次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在这一届任期内,王汉斌多次深入边疆,考察民族工作,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为边疆各族人民排忧解难。

值得一提的是,王汉斌的夫人彭珮云也在这一年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这对老革命伉俪再次携手,共同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尽管他们都已是古稀之年,但争先进位、继续奉献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

【结语】

2024年,王汉斌迎来了自己的99岁生日,身体健硕,他的一生,几乎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

值此之际,让我们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并以他为榜样,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信源】

中国新闻网 1999年12月14日《猛士剑胆王汉斌》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12-12-10 《在彭真身边工作二十五年的片段回忆》

海口市人民检察院 2019-09-23 《王汉斌同志二三事》

1 阅读:73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