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太较真,你就输了

乐人看情感 2025-04-21 14:51:13

美国心理学家科顿将人对自我价值的保护方式分成了四种类型:

高驱高避型、低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高驱低避型。

其中,最容易陷入高压状态,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是高驱高避型。

这类人极度渴望被认可,时刻都在担心失败会导致他人对其能力的负面评价。

他们是一群活得过于认真的人,却在不自觉间把日子过成辛苦又疲惫的模样。

诚如有句话所说: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

成年人要练就遇事不较真的智慧,当你活出心宽似海,才能赢得百福自来。

01

看电影《好东西》时,对女主铁梅经历的一段遭遇印象深刻。

铁梅是位单亲妈妈,为了证明自己能独立养好孩子,她要求自己必须扮演好全能妈妈的角色。

可尽管她拼尽全力,赚钱育儿一把抓,周遭还是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

不服气的铁梅决定将自己的育儿故事写成文章,发在网上。

让她完全没想到的是,她收到的不是点赞和支持,而是一场大型网暴。

很多人批评:“她连一个完整的家都不能给孩子,算什么好妈妈?”

看到网友们满屏的批判,向来自诩坚强的铁梅崩溃了,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中。

直到邻居好友小叶发现了她的不对劲,找到她聊天。

听完铁梅满心懊恼地哭诉“自己什么都没做好”时,小叶忍不住反问道:

“人为什么什么都要做好呢?要做到怎样才算好呢?裁判是谁?”

这句话让铁梅茅塞顿开。

是啊,生活中有些痛苦,看似是别人带来的,实际上是自己心态不够成熟导致的。

以为只要努力做个完美主义者,就能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可来确认自我价值。

但这注定是件徒劳无功的事。

原因有二:

人无完人,你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你行不行,并没有义务向任何人证明。

想起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的人生故事,也很让人唏嘘。

他先于牛顿发表了微积分著作,因此宣称自己才是微积分的第一创始人。

牛顿和其支持者们得知消息后,开始对其群起而攻之。

但莱布尼茨毫不示弱,卯足了劲要争到微积分的发明归属权。

此后双方开启了长达十年的论战,在这期间,大量的心力消耗导致莱布尼茨的健康严重受损。

1713年,牛顿被宣布为微积分第一发明人,定论一出,成了压垮莱布尼茨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此,他便一病不起,三年后与世长辞。

事实上,以莱布尼茨在微积分领域所做出的研究成就而言,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争强好胜的性格,反倒酿就了弄巧成拙的悲剧,可惜又可叹。

心理学的“追蛇效应”告诉我们:

所有不为解决问题只为逞一时之气的行为,都只会加剧对自我的伤害。

表面上看,你是在争取维护自己的权益,实际上已被牵引着落入自证陷阱而不自知。

到头来,越较真,吃亏越深。

02

生活中,只要与人打交道,就难免会产生一些分歧与矛盾,这本是寻常事。

但如果你非要与之争论不休,计较输赢,后果会怎样?

答案只有一个:自找麻烦。

作家鲍鹏山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他有个朋友,有次参加电视访谈,发表了个观点,说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都有暴力倾向。

鲍鹏山看到后,觉得这说法有失偏颇,于是特地给朋友打电话表明自己的看法:

“孔子孟子也是单亲家庭,却都是温和有礼的人。你这样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很难自处。”

可朋友听完后,第一反应却是觉得他在借机教训自己,随即就跟他杠了起来。

鲍鹏山见朋友听不进建议,忍不住又搬出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试图说服对方。

没想到,接下来竟惹得朋友怒不可遏,还直接拉黑了他的电话。

受这件事影响,鲍鹏山郁闷了很久。

都说理不辩不明,但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必须以彼此认知相当为前提。

若彼此不在一个层次,执着于讲道理就是死局。

争到最后,不仅会让关系怨怼丛生,还会给自己徒惹是非,徒增内耗。

我的一位老同学,也曾是一个“眼里揉不进半点沙子”的人。

以前他有习惯,只要碰到看不过眼或认为不合理的事,就得据理力争,找人掰扯上一番。

一次,他约了专车准备参加重要会议,上车后他发现,司机私自带了拼车的客人坐在后座。

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说司机违反约定。

没想到司机一副理所当然的态度,让他要坐就坐,不坐就下车。

听到这话,他更是气不过,坚持和司机理论了起来。

争执到后面,司机突然脸色变得十分不耐烦,开始骂狠话,这才让他意识到危险,赶紧报警。

虽然躲过一场冲突,但他也因此而浪费了时间,耽误了工作。

经此一事,他处世变得平和了许多。

用他的话说,如今终于领悟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三观,与人针尖对麦芒,只会两败俱伤。

语欲胜人,是烦恼的开始。

行走在这世间,总会遇到各色人等,而处理矛盾的方式,直接决定了你的生活品质。

和自私浅薄的人论是非,你会心烦意乱;和蛮横无理的人辩对错,你会心力交瘁。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每与他人在小事上纠缠多一点,对自身的耗损就会多一分,得不偿失。

03

作家苏童有段时间突然遭到不少读者的非议。

有人批评他不该随便出来做签售,说见到他以后觉得很失望。

有人批评他太沉默,不像作家该有的样子,像个无趣的老人。

这些质疑声,苏童从没入耳。

最多就是在有人说“对他很失望的时候”,幽默地回上一句:“我对你的失望也很失望。”

因为在他看来,比起苦苦自证,专注自我提升才是更重要的事。

经济学上有个“利益最大化原则”,把它放在为人处世中,同样适用。

如果一件事,除了浪费你宝贵心力外,对你毫无益处,那不搭理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非必要不证明自己,无利益不说服别人。

前段时间,主持人大冰在一次直接连线中遇到了黑粉,对方一上来就开启炮轰模式,数落他的各种不是。

“我发现你和你的粉丝连麦时,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我发现你写的书,毫无价值。”

“我发现,你老是在做表演意义大于现实意义的事情。”

对方语气中满是挑衅,但令他意外的是,不管他怎么说,大冰的回复都只有一句话:只要是你感觉的事,你都是对的。

就好像是一颗哑火的炮,一种拳头砸在棉花伤的无力感让黑粉冷静了下来。

一场原本充满硝烟的对话,被大冰以淡然的姿态轻松平息。

《小窗幽记》中写道:“辩不如讷,语不如默。”

大千世界,各有活法,谁也改变不了谁。

与其在自证中无尽消耗自己,不如克制好反驳欲,享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清朗自在。

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将别人不信的事做好,胜过一切雄辩。

禅宗中有段经典对话: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我们的人生,并不需要听别人怎么说,而是要搞清楚自己该怎么活。

学会精神内收,对无谓的人和事少较真,少收缠,少回应。

放大格局,专注当下,你有变得更优秀的实力,你的价值自然就不由别人来定义。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1 阅读:13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