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放”这个刑罚,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毕竟在历史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犯人被流放。
宋明时期犯人被流放时,很少见为此自杀的。
但是为什么到了清朝,一提到流放宁古塔,很多囚犯会表现得极其恐慌,甚至选择自尽?
流放之罪在古代,除了最严厉的死刑之外,排名第二的就是流放。
流放的刑罚很早就出现了,早在秦汉时期,如果碰到那种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刑罚,就会进行流放。
但是那时候,不曾流行起来,只是属于部分罪臣的处罚方式。
虽然流放过程比较残忍,但可以有效地惩戒犯人。不过,这个执刑过程太费事。
想要流放,就要派人沿途看管,防止犯人伺机逃跑。
为了能将这些犯人活着送到目的地,沿途还得管着吃喝拉撒,每日行程极慢。
即便做官差的,也不想跟着一群犯人风餐露宿,因此流放这一刑罚一直到南北朝才开始大规模出现。
因为三国时期的连年征战,导致南北朝时期人口锐减,最严重的时候,中原一带出现无兵可征的情况。
即便是罪大恶极的罪犯,那也是宝贵的劳动力。
所以在南北朝时犯了死罪,很少被处死,而是判处“流放”,等攒够人数了,就派人押送他们,流放他们到边疆,帮国家打仗。
从此,流放成为古代“五大刑罚”之一。
到隋唐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流放之刑一度被荒废。
但在五代十国之后,尤其是北宋时期,因为需要大规模征兵抗敌,所以百姓犯罪之后,大部分都是流放。
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江、武松和林冲等人,在犯了杀人放火的重罪后,大概率也是进行流放。
只不过宋朝时期,因为疆域比较小,流放距离非常短。
比如武松连杀数人,当街杀害西门庆,其行为已经够恶劣了吧,他也就是从阳谷县被流放到孟州,刚过黄河而已。
即便得罪了高太尉的林冲,最远也就是被流放到河北沧州。
除了这些虚拟历史人物,历史上的苏轼是真真切切地遭到过流放。
他先是流放到杭州,再是一路向南,一路被贬,最远的时候,曾被流放到海南岛。
虽然沿途艰苦一些,但活下来的概率也是比较大的。
因此古人一说到流放,其实就是赶到边疆地区,帮忙看守边疆,并没有性命之忧。
即便主犯被流放了,家属也很少受到牵连,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因“流放”而自尽的事件少之又少。
既然这一刑罚没有性命之忧,为何清朝那么害怕流放?
宁古塔其实在宋朝之后,也就是明朝,流放官员的事情也发生了不少,但因为疆域变大,死伤程度开始上升。
比如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就因为年轻气盛,得罪了嘉靖皇帝,最后被流放云南。
从北京流放到云南,在没有公路和汽车的古代,没点好体格,是很难走下来的。
当时杨慎还被廷杖数次,差点死在半路上。
好在当时流放是可以骑马坐车的,他靠着骑马,最终还是活着走到了目的地。
到了清朝,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满清大军攻破山海关后,“流放”迎来“终极提升”。
因为满清起源于东北女真族,大部分区域处于苦寒之地。
在南下入关后,他们见识到了中原之地的繁荣与温暖,于是大批八旗子弟选择南下。
大批八旗子弟南下,导致北方守卫空虚。
当时蒙古铁骑还在蠢蠢欲动,不停地侵扰东北之地,尤其是哈尔滨等地。
但这些来到中原的八旗子弟,都不愿意回到北方。
为了防止老家被侵犯,大清皇帝在汉人的刑罚中,发现了流放之刑。
在清朝之前,有人犯下重罪,大都是“流放岭南”,但到了清朝就变成了“流放宁古塔”。
很多人不知道宁古塔在哪儿。
其实它现在的位置并不太偏远,就在牡丹江西南方向三十公里的位置。
如果从牡丹江市开车过去,不到半小时就能赶到。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网友说,“本以为主角要流放到什么苦寒之地,结果一查是自己家。”
当然,这只是现代人的调侃,在古代,流放宁古塔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因为牡丹江市四面环山,四周山林密布,形成一个“盆地”。
当时满清为了抵御西边侵扰的蒙古铁骑,于是在“盆地”的西边,借着山林之险,建立了一个驻军基地。
为了时刻侦查敌军动向,于是又造了六座“塔”。
当然,也有人说这六座塔是满清祖先生下的六个儿子。
因为在满语中,宁古就是六的意思,而塔是“个”的意思,不过都已经无从考据了。
既然是满清先祖精挑细选的地方,那还有什么恐怖的?
流放之苦当然,这个地方对于当时的满清来说,每年夏季温暖如春,土地又适合耕种,是一个比较适合“扎营”的地方。
而且当地还有茂密的丛林,可以砍伐树木和打猎,御寒和饮食都能得到满足。
但这只是针对于原住民来说,对于被流放的中原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地狱。
首先是距离问题,虽然宁古塔距离牡丹江市并不远,但距离北京足足有三千里。
想要徒步走完这三千里,最少要三个月。
如果从夏天出发,等走到宁古塔就入冬了,这里每年五月份才能化冰,十月份就上冻了,
而且清朝流放一般会选择春秋两季,春天出发还行,走到这里刚好是夏天,还有适应的机会。
如果从秋季出发,走到宁古塔刚好寒冬腊月,平均温度零下七八度,晚上最低零下二十几度。
这些流放犯人肯定没条件穿上棉衣,只能强忍寒冬,冻烂手指、脚趾的不在少数。
如果身体再虚弱一些,一旦引发感染,能活下来的十不存一。
即便赶到了宁古塔,这里的将领大都比较“蛮横”,如果是一些儒士文臣,根本受不了他们的折磨欺辱。
下面的士兵也多是穷凶极恶之徒,一旦出言不逊,稍稍做做手脚,使其冻死在野外也不为奇。
这还只是春季出发的罪犯,秋季出发的犯人大都没走到宁古塔就被冻死在半路了。
男性犯人还好,清朝的汉人女眷依旧保留裹足的陋习,别说走三千里了,就算走上三百里,小脚丫会剧痛难忍。
虽然每次流放宁古塔都会死伤无数,但在清朝历史上,还是有一百五十多万人流放至此。
其中能侥幸活下来的,也就两三万人。
这些活下来的,要么是身强体壮之徒,要么就是朝廷重臣,随时可能被召回重用,沿途会受到各种关照。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吴兆骞,不到三十岁就因为年少轻狂,得罪了顺治皇帝被流放。
好在京城有一帮好友为他伸冤,最后竟然奇迹般回来了。
而且他在宁古塔靠着一身才华,得到当地大将的赏识,并没有受太多苦刑。
比起这些少数人来说,大部分人一听说流放宁古塔,与其被折磨一路再死,还不如尽快自尽结束痛苦。而且那些受到牵连的家眷,更是担心自己沿途受辱,选择一死保清白。
所以恐怖的并不是宁古塔,而是残酷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