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杀过功臣的皇帝,却惨遭灭亡,世上再没有此姓氏

兜兜历史迷呀 2024-12-06 18:18:01

我国有句古话,叫作“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很少当作字面意思来用,多是以物喻人。

很多有大功劳的臣子在帮助君王平定天下之后,就没有那么大的用处了。君王就会狠心地将他们杀掉,以除后患。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点这个行为,尤其是那几位开国皇帝,办起这种过河拆桥的事来更是得心应手。

在我们的封建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帝没有做过这种事,那些功臣在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位皇帝就是我们的秦始皇。

秦始皇为什么会如此“善良”?他真的不担心吗?

功臣没有好结局

很少有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能善始善终,除了秦始皇,也就李世民还算得上是位仁德之君,但是李世民也不是那么清白,他杀功臣杀得少而已。

而“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第一次出现的场景,居然也是因为“杀功臣”?

众所周知,刘邦建立汉朝时有三大帮手萧何、韩信和张良。其中只有韩信没有善终,被刘邦的老婆用计给害死了。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韩信在临死之前还在怒吼这句话,而且还说什么“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之类的话。

韩信当时说没说这句话不知道,但是韩信确实是被人给害死了。

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来看,韩信并不是第一个说这话的人,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范蠡和文种就已经讨论过了。

范蠡和文种都是越王勾践手下的人,越王勾践就是卧薪尝胆的那个越王。

他每天出门之前都要舔一口苦胆,让自己铭记这份痛苦。

他励精图治,终于击败了吴王夫差,称霸春秋,让越国成了一个霸主国。

而在勾践身边也有两位帮助他击败夫差的功臣,那就是范蠡和文种。范蠡是个很厉害的人,不仅懂兵法,脑子也十分灵活。

他帮助越王勾践成长起来后,便趁机逃走了,后来范蠡成了一个商人,三次腰缠万贯,又三次散尽家财帮助穷人,后来就被封为了“文财神”,还是商业之神,受世人祭拜。

当初范蠡逃亡到齐国时,他有点担心自己的老朋友文种,文种也是勾践身边的忠臣。

于是范蠡就给文种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心中所想告诉了文种。

信里写道:“越王这个人脖子长,嘴巴尖,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你还不跑吗?”

在这封信里,范蠡也提到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以此来警示文种。

文种收到信后也想逃走,但是却已经晚了。还没等文种收拾完行李,越王勾践就已经来了。

勾践刚一来便赏了一把剑给文种,然后对文种说:“先生当初教了我七种灭吴之法,但是我就用了三种吴国就灭亡了,还有四种你帮我去在我父亲身上用一用吧?”

文种只好拔剑自杀,去阎王爷那里见先王去了。

到了宋朝建国之后,赵匡胤有“杯酒释兵权”之法,将这些功臣的兵权全部拿下,这些功臣们就任他宰割了。

明朝朱元璋则更是一位杀功臣的好手,他恨不得把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这些功臣全部处死。

从人情关系上来看,杀害功臣绝对是一件不正确的事情。

那些功臣辛辛苦苦跟着皇帝流血流汗,到头来却落得个如此下场,这件事肯定是不公平的。而从帝王学的角度来说,将这些功臣杀掉,其实不失为一件好事。

当先皇去世之后,这些功臣们就成了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爆炸,给这个国家带来危害。

朱元璋除掉这些功臣们,其实也是为了大明的安定江山考虑。虽然大明江山并没有安定,但是朱元璋确实是为大明朝的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反观没有杀功臣的李世民,要不是有贞观之治为李世民遮掩,李世民肯定称不上是明君。

他手下的那些功臣们,将唐朝的朝廷搅得乌烟瘴气,而且还堵塞了寒门士子们上升的机会。因为那些做了官的功臣们,一定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也做官的。

这样朝廷里就会有很多没用的冗余,对整个朝廷造成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杀不杀功臣其实都有理,一方为了安定,一方为了正义。

那么有没有一位皇帝解决了这个问题呢?没有,到新中国成立其实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有一位皇帝没有杀功臣,但是他也没受影响。

秦始皇的宽容

这位皇帝就是我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但是严格来说,秦始皇根本不算是开国皇帝。

因为他的秦朝大一统是在一个大秦国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嬴氏已经统治秦国几百年了,根本就不是几个功臣能撼动的,因此秦始皇就算不杀功臣,也不会有什么威胁。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谁的功劳最大?那肯定是王翦,这六国中除了韩国是自己投降了,剩下的五国都是王翦灭掉的,王翦肯定要立首功的。

但是王翦是个很小心的人,他一早就明白了功臣没有好下场的道理,因此他每次出征都得多要点赏赐,降低嬴政对他的戒备心。

当六国平定之后,王翦马上就要告老还乡,生怕嬴政当场把他拿下给杀了。

王翦在秦始皇很年轻的时候就在辅佐他了,嬴政还真狠不下心来杀他,于是他对王翦说:“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你放心吧,朕不杀你,你别回老家了,接着来朝中做官吧!”

王翦心中一惊,事到如今,他当然没办法拒绝秦始皇,只好留在了咸阳城内,但是王翦并没有去做官。

他跟嬴政解释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臣是带兵打仗的人,并不会做官。”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流传下来的。

秦始皇也没逼他,于是王翦就留在咸阳城当了一个有钱的老头,在咸阳城中寿终正寝了。

时光飞逝,很快也到了秦始皇去世的那一天,但是秦始皇却没能在皇宫安详去世,他死在了出巡的路上,然后遗诏还被人给改了。原本应该传给扶苏的皇位,到了胡亥的手里。

胡亥当上皇帝之后,由于他这皇位来路不正,他一直担心有人会抢走他的皇位,于是赵高撺掇他把他的兄弟姐妹们全部处死,这样就没人能抢夺皇位了。

结果胡亥还真信了赵高的鬼话,秦始皇一共三十三个子女,全部死在了这个二哥手里。

然后胡亥又被赵高杀了,秦始皇一脉一个人也没留下,后来被赵高推上皇位的秦三世子婴,根本不是嬴政的儿子,最有可能是他的侄子。史书上对这个人的记载很少,他的身份至今没人能确定。

秦始皇没杀功臣,是因为他不屑于杀,但是他的宽容,却让他的后代遭祸。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