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三国影视剧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大将自报家门,比尔“吾乃燕人张翼德”,或者是“常山赵子龙”。
甚至在小姜维第一次出场时,都自称“天水姜伯约”。
为什么关羽从未主动报上自己的“家门”,即便临阵迎敌,也只是说一句“关某”了事?
自报家门无论是三国影视剧,还是三国小说,在两军大将交锋之时,总是要提前亮明身份。
比如在曹操南下攻打刘备时,赵云单骑救主,孤身一人闯入曹军之中,救出了阿斗刘禅。
当时曹操看到如此猛将,不禁欣喜万分,要求士兵们不要下杀手,必须活捉。
但是没想到赵云十分勇猛,无数曹军冲上去,未能奈何其分毫,最后还让他逃走了。
这时候曹洪追上来,大声喊道:“好汉,能不能留下姓名?”
于是赵云高声回答道:“吾乃常山赵子龙!”
后来,为了阻拦孙尚香将阿斗偷走,也曾自报家门,表明身份,吓得孙吴众人放下阿斗,逃回了东吴。
在后面数次征战之时,赵云无数次自报家门,用来震慑敌军,关键还很有用。
而张飞也有过两次自报家门的时候。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不敢相信,按照张飞大大咧咧的性格,自报家门的怎么只有两次?
让我们看看他经历了什么,才会选择“闭嘴”的?
他第一次自报家门是替赵云在长坂坡断后。
他见赵云自报家门,风光的很,于是他也冲着曹军大喝:“燕人张翼德在此,不怕死的来!”
这一声大喝,吓得曹军乱了阵脚,一时不敢上前,贻误了战机。
第一次爽了之后,在与马超作战时,为了壮士气,于是第二次高呼:“不认识燕人张翼德吗?”
结果出身豪门的马超丝毫不惯着他,立即骂道:“我是公卿世家,怎么会认识乡野村夫?”
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自报家门”都有用,有时候还会被怼的无言以对。
就是因为第二次报家门吃瘪了,后来张飞再也没有报过家门。
难道关羽也有这样的担心?
出身不同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从“刘关张”三人的出身看起,或许能略知一二。
首先是大哥刘备,那是刘姓宗室之后。
从小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只不过因为“推恩令”,导致日子过得比较贫苦。
后来黄巾起义后,刘备加入朝廷军队,立下过战功,再加上“皇叔”的身份,即便自报家门也没人敢回怼。
虽然不知道张飞出身如何,为人也比较粗鲁,好像不学无术的“市井之徒”。
但在桃园三结义时,刘备碰到关羽后,便邀请他一块去张飞的“庄上”坐坐。
刘备只在老家有一间破屋子,关羽连家都没有,而张飞却有一座“庄子”。
在三人一见如故,想要拜为兄弟时,张飞拍着胸脯说:“我家还有一座桃园,咱们过去结拜。”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来,张飞早年靠着做屠夫,在燕地混的并不差,再加上身强体壮,武艺超群,最少也是一个豪绅。
而赵云更是了,他本是常山儒家之后,成年之后,父母为他请来名师高人,悉心教授他武艺。
并且天下大乱后,他率领常山本地起义军,投往公孙瓒,开始了建功立业之路。
因为此前有了不错的成绩,所以赵云才会在长坂坡大喊——吾乃常山赵子龙!
这就是现在的大学生,如果是名牌大学毕业,敢在招聘会上高声说出那句:我是某某大学毕业的。
如果大学实在拿不出手,就会少提,甚至不提。
关羽大概率就是这么个情况。
他年少时在河东解县杀了一名豪绅,后来被官府通缉,只能四处逃亡,已经有五六年了。
为了避免被官兵追杀,他还改了姓名,没什么正经职业,日子过得也比较贫困。
后来天下大乱,他才选择加入起义军,为了混口饭吃,这可能是他为什么从不自报家门的缘故。
就像水浒传中,从没见过武松自称“阳谷县武松”,林冲也不愿意称自己为“沧州林冲”。
在河东的那些日子,可能是关羽这一辈子的耻辱。
虽然他的出身比较一般,但在后续的发展可一点不比刘张赵三人差。
首先靠着“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被天下英雄所熟知。
后来刘备投降袁绍后,他也因为忠肝义胆,被曹操所器重。
因为怒斩大将颜良,又破白马之围,他成为曹操身边的红人,又是被赠赤兔马,又是被封汉寿亭侯。
有了正规“封号”后,关羽在后来多自称“汉寿亭侯关某”,遇到小场面后,直接自称“关某”。
除了以上这些情况之外,后世关羽的威名越来越大,就连作者都不敢直呼其名。
可能有人会说,这也太夸张了吧,关羽到底做了什么,影响力这么大?
避讳圣名在封为“汉寿亭侯”后,关羽又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
从此关羽二字更是名震天下,所以他直接一句“关某”,就可以抵得过其他任何前缀。
如果仅仅如此,也不可能获得后世之人的“盛赞”。
在重新回到刘备身边后,关羽担当起了镇守荆州的重任。
一开始,刘备带着庞统入川,留下关羽、诸葛亮和赵云等人一同驻守,毕竟这是他们的大本营。
在庞统死后,为了夺下益州,诸葛亮和赵云等人一同入川了,只留下关羽一个人。
众人在汉中打得你死我活,耗时两年时间,才勉强将汉中夺下。
在刘备等人的计划中,不要求关羽在荆州做什么大事,能够守住荆州就行。
毕竟当时荆州受到了孙曹联军的进攻,形势非常危急。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关羽非但守住了荆州,还发动了襄樊大战,大败由于禁率领的曹军。
如果能给他足够的兵力,他甚至不用刘备和诸葛亮,就能直接统一中原地带。
当时江淮之地的百姓纷纷以“关羽”为首,就连绿林好汉,也都涌向荆州,希望拜在他旗下。
只要关羽愿意称王,那他随时可以在荆州“自立为王”。
即便有了称王的条件,关羽依旧忠肝义胆,从没想到“叛反”。
因为蜀军在汉中消耗巨甚,没有多余的援兵支援荆州,导致关羽中计,败走麦城。
而在走投无路之时,他明明有机会投降东吴,但他为了忠肝义胆,选择悍然赴死。
他死后,孙权根本不敢处理他的尸首,而是急忙送给曹操。
曹操看到这位旧日好友的尸首后,痛哭不已,然后用“诸侯”级别的葬礼安葬了他。
即便他身死于三国时期,但他忠肝义胆的行为,被后世之人铭记于心,也被皇室所宣传。
尤其是到了唐朝之后,关羽不断被追加谥号,从宋朝的忠惠公到崇宁真君,再到元朝的齐天护国大将军。
而三国演义这本书,写成于明初时期,面对有“武圣”之称的关羽,作者自然不敢直呼名讳,而是用“关某”代替。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可能是受小说的影响,也可能是统治阶层为宣传“忠孝”,关羽的封号越来越夸张。
比如万历时期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光绪时期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自报家门只是古人为了震慑敌军,以及提升士气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不必太当真。
但是关羽的“忠肝义胆”和“不甘平庸”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