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成从十几岁加入红军起,历经南征北战,坚定不移地追随共产党,参与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和平年代他曾担任关键军职,但政局多变,一次意外落选后被调离关键岗位。这位战场英雄,为何会在政治漩涡中失势,他的命运又将如何?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温玉成
温玉成出生在江西兴国,自幼因家境贫寒,7岁时就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0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温玉成被迫放弃学业,转而帮助家里放牛以补贴家用。
1929年,温玉成目睹了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如何在井冈山周边地区建立起共产党的根据地并向赣南扩展。这一年只有14岁的温玉成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了红军,并于16岁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温玉成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表现出色,以其勇敢与智慧,指挥战斗果断灵活,19岁便被任命为一个团的政委。在长征开始之际,红军遭受了湘江战役这一次规模巨大且损失惨重的战斗,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仅剩3万余人。

毛主席
在这场战役中,温玉成所在的红8军团与红5军团担任了保护中央红军主力的后卫任务。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红8军团从一万多人减少至只剩2000余人。温玉成率领的部队在吸引敌军三个师的攻击中,有效地延缓了对主力的追击。在贵州黎平休整时,朱德对温玉成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6年红四、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大会师,结束了长征的艰苦历程。此后红军的主要战略是在西北形成抗日新局面。为此,红九军、红三十军和红五军组成西路军,渡过黄河,执行西征任务,面对西北军阀马步芳的骑兵威胁,红五军成立了骑兵团,温玉成担任政委。
西路军的征途充满悲壮色彩,特别是在西安事变爆发后,战略重点转向和平解决。在高台的一场战斗中,西路军损失惨重,温玉成左腿受伤后被俘,不过他后来机智逃脱,一路艰难回到革命队伍。

湘江战役
在1937年温玉成所属的红五军与马步芳的部队陷入了激烈的交锋。这场战役中军长和超过三千名红军士兵英勇牺牲。温玉成虽然负伤严重,但依旧奋力突围成功,带着伤痛与一群残存的战士抵达了安西。
面对四面楚歌的困境,温玉成机智地指挥部队夜间挖通藏身屋的墙壁,利用黑暗掩护,与敌人周旋,最终成功突破重围。之后,他带领幸存的战友们展开了长达一个月的艰苦逃亡,终于抵达甘肃平凉,这是个对于他们来说稍微安全的临时庇护所。

尽管困顿不堪,温玉成从未放弃前往延安的决心。当同伴们选择了各自的去向后,他独自一人,依靠一根拐杖,坚定地继续北行。他的旅途异常艰难,每一步都充满了痛苦与不确定,但他的决心从未动摇。
经过40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有一天,温玉成抵达了镇远。当他站在援西军司令部的大门前,远远地便看到了政委宋任穷站在门前,他兴奋至极,一时冲动之下扔掉了手中的拐杖,疼痛忽略不计地跨步向前。

周总理
“宋政委,我……我回来了!”他激动的声音在门前回响。宋任穷凝视着这位形容枯槁的来客,初时未能辨认出其身份,疑惑地询问他是哪个部队的战士。温玉成回答的声音里夹杂着激动与哽咽:“我是原红五军的温玉成!”这时宋任穷终于认出了面前这位经历沧桑的战士,急忙冲下台阶,一把紧紧抱住他,连声安慰:“不容易,你终于回来了。”
温玉成眼中泪水涟涟,声音带着颤抖:“我就像是个找到母亲的孤儿,这下可算是找到家了。”在宋任穷的安排下,温玉成在援西军司令部得到了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并不久后进入政治部工作,开始了他在政治部的新生涯。
1943年温玉成与张爱萍在皖南的一个军事战略会议上重逢。这次会议主要针对如何抗衡日军的“清乡”行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张爱萍主张采取游击战术,并着重构建坚固的根据地;温玉成则基于自己丰富的前线经验,详细补充了执行层面的具体战术。会议历时三天,在紧张的讨论间隙,两人有了更多深入的个人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6年底由于战局的需要,东北民主联军新组建了独立第2师,并任命温玉成为师长。温玉成上任后立刻投身于基层部队中,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士兵们的士气和战斗意志。
他还特别重视战术训练和实战演练,确保部队能迅速适应未来的战斗需求。这些措施显著增强了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并为之后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三下江南”战役中,温玉成指挥的独立第2师表现出色,成功歼灭了敌方2700余名国民党军。这一壮举使他受到了高层的特别表彰。
随着夏季攻势的启动,温玉成又一次展示了他的指挥才能。他率领部队攻克了磐石县城,并随即追击企图逃离战场的国民党军暂编第21师。在连续几天的追击和战斗中,他的部队不仅追上了敌人,还实现了全歼。

合照
战后一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地称赞道:“你们的部队真是铁脚板,连续作战仍旧步伐矫健,我们输给如此精锐的部队也是无可厚非。”由此温玉成获得了“铁脚师长”的绰号。
1948年6月,温玉成领导的部队,此时已改编为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四师,继续发挥其卓越的机动性,频繁在长春和开达之间执行任务,与敌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这些行动有效阻止了敌军从沈阳向长春北上的增援,并限制了敌军向南撤退的可能性,为长春的最终解放做出了关键贡献。
1951年4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前夕,志愿军第40军突然接到志司的紧急电报,要求军长温玉成即刻前往志司。温玉成心中一紧,此刻正值砥平里战役结束不久,他担心此次召见与之前的战役有关。

夜色中温玉成匆匆赶往志司,心中忐忑不安。然而当他见到彭老总时,却发现气氛并非想象中的紧张。彭老总笑容满面地迎接他,这让他稍微松了一口气。“温军长,你们40军在砥平里战役中表现英勇,我代表志司表示感谢。”彭老总的话让温玉成感到意外,原来这次召见并非兴师问罪。
接着彭老总谈到了即将到来的第五次战役。他表示,虽然40军已经连续战斗半年多,理应休整,但考虑到新加入的兵团缺乏与美军作战经验,因此需要40军继续参战,挑起大梁。
“我相信你们能圆满完成任务。”彭老总的话语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温玉成深受鼓舞,他明白这是对40军的肯定和器重。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们一定不负重托,坚决完成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到部队后,温玉成将彭老总的指示传达给全体指战员。大家备受鼓舞,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备战工作中。他们知道这是对40军的极大信任,也是他们肩负的重任。在即将到来的第五次战役中,他们必将再创佳绩,为抗美援朝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2年国防部启动了一项关键的军事装备现代化计划,张爱萍作为负责装备的副总长,多次与温玉成进行工作对接。温玉成此时担任广州军区装备部主任,两人在此半年期间就装备改革进行了频繁而深入的讨论。
1953年夏,一场全国范围的军区装备标准化会议在北京召开,由张爱萍主持。温玉成代表广州军区参与会议,他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特别是针对热带地区装备的特殊性,这些意见后来被正式采纳,并融入了改革规定。

温玉成
在1955年,当时年仅40岁的温玉成被授予中将军衔,标志着他成为首批获此荣誉的“55式军衔”军官之一。此后,他被派往军事学院深造,专攻战役理论与战术,以扩展其在战略层面的知识和技能。1957年温玉成的职业生涯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他被调任至广州军区,出任副司令员。在这一职位上,他展现出非凡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为广州军区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并因此屡获高层表扬。
然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温玉成也难免受到波及。尽管广州军区的高层及时介入,保护了他免受极端影响,但在造反派的不断干扰下,温玉成在广州军区的日常工作遭遇严重阻碍,1967年已经52岁的温玉成被迫调往北京,担任副总参谋长。
1968年的政治风波中,杨成武、余立金以及傅崇碧相继被扣留,温玉成在这动荡的背景下,临危受命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这一新职位让他与江青有了更多的直接接触。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两人的互动频繁,但因为温玉成直率的军人作风与江青的多变要求常常发生冲突,逐渐形成了激烈的矛盾。

毛主席
最终这些矛盾导致温玉成在1970年遭到江青的排挤,被调至成都军区并任副司令员,实际上是从北京的高级职位被降职处理。温玉成对此调动感到困惑不解,但他还是忠诚地接受了这一安排,毅然赴成都军区就职。
在次年9月,56岁的温玉成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的严峻挑战,他被突然拘留。1975年周总理身处生命的最后阶段,仍深怀共产主义革命的理念。在他生命的黄昏时分,国务院的重要领导李先念和陈锡联前来探望,他们目睹了周总理日渐衰弱的身影,眼中不禁含泪。
周总理牵住李先念的手,提出了自己的心结:“我临走前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温玉成的事情让我心怀不安。”尽管李先念试图安慰总理先休息,总理却坚持询问:“温玉成现在何处?”李先念和陈锡联对此无从知晓,只能承诺回去后立即查明。

毛主席
事实上关于温玉成的两次罢黜命令,虽从总理办公室发出,但并非周总理本意。1971年,温玉成从北京被调往成都,不久后他的副司令职位也被解除。尽管不关总理的事,他始终挂念着温玉成。
周总理去世前不久,曾想了解温玉成的下落,而此时温已被关押于四川邓家花园五年。直至1976年,温玉成才得以释放。释放后的温玉成虽回归了正常生活,却因长期的关押而情绪低沉。直到1980年秋黄克诚大将的邀请,温玉成被请回北京,并经过审查后恢复了他的大军区副职待遇。
有一次温玉成与夫人拜访陈锡联将军,陈将军提及周总理逝前的关心,温玉成听后感慨万千,这才真正释怀了过去的种种。不久,温玉成按照自己的意愿退休,他选择在南京一处风景如画的小楼中安度晚年,与夫人一同照料花草,时而撰写回忆录,过着闲适的生活。

温玉成晚年
1989年夏,温玉成突感身体不适,经检查发现患有肝癌晚期。他选择不在北京治疗,而是决定返回南京,希望在那里静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同年10月,温玉成在南京逝世,享年74岁。依照温玉成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靠近他的故乡兴国,寓意着落叶归根。
素材来源:
[1]颜梅生.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的开国中将温玉成[J].党史博采(纪实),2009,(05):51-53.
[2]吴东峰.“卫戍司令”温玉成[J].当代江西,2006,(08):58-59.DOI:10.16706/j.cnki.cn36-1279/d.2006.08.002.
[3]陶朱问.温玉成沉浮录[J].文史月刊,2002,(10):20-24.
[4]丁东.温玉成将军在沙洲的一次抗战历险[J].世纪风采,2022,(0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