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主要充当主语或宾语,后面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规律1.名词+名词
现代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如“报纸杂志”),也可以是偏正关系(如“中国地理”)。在文言文中,如果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两个
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规律2.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副词:不、弗、皆、都、已、未; 能愿动词:会、能、欲、敢、当、可
如:①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③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④公子怒,欲鞭之。
分析:①句中“数”为副词(多次),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能”为能愿动词,后面跟动词,故“水”活用为动词,译为“游泳”。
规律3.所+名词 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
分析:“所”的用法一般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作宾语。故①句中“志”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标记”。②句中“履”本义为“鞋”,此处活用为动词,译为“踩踏”。
规律4.名词+代词
代词(通常为之、其、尔、汝、者、等) 代词前边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②驴不胜怒,蹄之。
分析:“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为动词,译为“给……命名”。“蹄”原为名词,但因前面有代词“之”,所以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脚踢。
规律5.名词+介词结构
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分析:①句中“舍”为名词“房屋”,在句中放在介宾短语前面,翻译为:【在它的山脚下】筑舍定居,活用为动词。 ②句中“渔樵”为名词,在句中放在介宾短语前面,翻译为:【在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活用为动词。
规律6.名词+连词+动词
如:①又前而为歌曰 ②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③扣舷而歌之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分析:句②“耕”和“蚕”原本是名词,分别表示耕作和养蚕的行为,但在句中它们被用作动词,表示“不进行耕作却有食物吃”和“不进行养蚕却有衣服穿”。
句:④衣”字是词类活用,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衣”的本意是“衣服”,是名词。但在句中的意思是“穿”,是动词。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文言文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日”“月”“岁”放在动词前面活用为状语时,表示动作的经常性,具有“每天”“每月”“每年”的意思。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日”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之前作状语,有“逐渐地”“一天天地”的意思。
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2.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译为“向……”“从……”等介词结构。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分析:“上、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指”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方位名词“东”修饰后面的谓语动词“封”,用作状语,翻译为“在东面”。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方位名词“东”“北”修饰后面的谓语动词“割”“收”,用作状语,翻译为“向东”“向北”。
3.表示状态、方式、工具等。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分析,“翼”“犬”为名词,放在动词“蔽”“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像狗一样”。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分析:“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面”为名词,放在动词“刺”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故“面”用作状语,译为“当面”。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分析:“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
⑤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分析:“法”为名词,放在动词“斩”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故“法”用作状语,译为“按照法律”。
(三)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活用作使动词,而且后面带上了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活用作使动词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使宾语成为什么”的意思。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使…成为边境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使…放下

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生、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
(四)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活用作意动词,而且后面带上了宾语,含有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活用作意动词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即“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①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把…当作边邑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为侣;以…为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以…为耻
判断方法:1.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2.再看它是否具有把(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方法:1.主语认为宾语是什么(名词);
2.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名词)。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①吾射不亦精乎? 《卖油翁》 (射箭的技术)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埋伏的部队,伏兵)
规律1:动词+动词时,后一个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过秦论》
分析: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但在这里活用为名词,分别表示“逃亡的人”和“败逃的军队”。“漂”原本是动词,但在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表示“使……漂浮”。
规律2: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使之有了名词的特点。

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如:①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阿房宫赋》
分析:句①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 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句②意思是:各国收集的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收藏”和“经营”原本是动词,但在这里被用作名词,

动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分析: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句中的“出”’“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之”作助词,是“的”的意思,这样“之”字前的词就成了定语,那么后面自然成了名词。
(二)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可译为“使(让)……怎么样”。
如: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分析:“舞”“泣”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分别带了宾语“潜蛟”“嫠妇”,故“舞”“泣”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哭泣”。“来”“安”均为不及物动词,但后面都带宾语“之”,翻译为“使……到来”“使……安定下来”。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使……斗)
③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使……逃跑)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晋灵公不君》 (使赵盾饮酒)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 (使同列朝)
(三)动词为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为宾语怎么样”。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为……哀叹)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为……举行葬礼)
“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
如:①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②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分析:“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句②“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句③“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
如: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 《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分析:“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
如:①名我固当。 《种树郭橐驼传》
②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指南录后序》
分析:“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序其诗”就是“给自己的诗作序”。序,这里名词用作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给(替)……作序”。
4.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
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泣之”译为“对着病梅而泣”。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的面向对象。“泣”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为动用法。
(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宾语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谓语是不带宾语的。在文言文中,如果形容词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用法,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②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分析:“善”为形容词,美好,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译为“与……交好”。 “远”为形容词,遥远,与名词“庖厨”构成动宾关系,故“远”为动词,译为“远离”。“短”为形容词,与名词“屈原”构成 董斌关系,译为“ 短:说坏话。 ”最终还是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所+形容词 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分析:“近”为形容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故“近”为动词,靠近,可翻译为“沾染”。
3.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分析:“足”为能愿动词修饰了形容词“明”,句中缺少了动词谓语,故“明”为动词,译为“照明”。
(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1: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包括介词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①作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圣人) ②作宾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好的意见)
③作介宾短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用盛怒来威吓人民)
规律2:形容词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
在文言文中,当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
如: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贤能)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②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险要的地方)秦孝公占据了崤山这样险要的地方。
③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缺少的东西)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规律3.形容词在数词之后:
如:①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 (美好的事物) (难得的贤主、嘉宾)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种美丽的情况都有,贤主、嘉宾两种人却难得。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处于谓语位置,又带宾语,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①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着急)大王一定要使臣着急(逼迫我)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使……衰弱)诸侯恐惧,约定结盟,从而使秦国削弱。
③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使……削弱)
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用来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
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使……牢固)
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四)形容词意动用法
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①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分析:“欣”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却与名词性短语“所遇”构成动宾关系,故“欣”为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高兴”。“小”为形容词,与名词“鲁”“天下”构成动宾关系,故“小”为意动用法,译为“觉得……变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