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摘要
近期A股在DeepSeek的强烈催化下,“人工智能+”行情火如荼地展开,相关概念股持续火热,成为2025年市场春季躁动最强主线。本篇报告将结合A股史上几次“+行情”复盘,试图对本轮“人工智能+”行情特征进行展望,以供投资者参考。
A股历史上共有6次“+行情”,但根据每轮行情对应基本面产业趋势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旧行业跨界进入新赛道”模式(这类模式主要表现为传统行业公司通过跨界进入热门新领域,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其核心逻辑是行业周期的切换或政策红利的驱动),如2009年的“+地产“、2010-2011年的“+采矿”、2013年的“+大健康”、2020年的“+新能源”;另一类是“新技术赋能各行业”模式(这类模式主要表现为新兴技术对各行各业的赋能与重塑,推动各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其核心逻辑是技术革命催生的产业变革),如2015年的“互联网+”以及当下的“人工智能+”。这两类模式在行情驱动逻辑、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及市场表现上均存在一定差异。
1.“+行情”始末特征:以关键性产品发布、应用和政策持续落地为高潮,以渗透率、拥挤度、资本热度走弱为退潮尾声。“+行情”往往始于政策/产业趋势的拐点,在行业内公司开始大量扩产、其他行业公司大量跨界涌入、相关应用不断落地、产业渗透率快速攀升时逐渐达到高潮,然后于政策紧缩、流动性收紧、行业基本面走弱时结束。“+行情”的强弱往往取决于政策的战略地位、产业趋势的进程以及最终业绩验证的综合力量。本轮“人工智能+”行情具备政策和产业共振的条件,AI应用落地已走到拐点爆发的前夜,行情尚未结束。
2.“+行情”涨幅特征与回撤:本轮行情涨幅未达充分,阶段性回撤通常在20%左右。6次“+行情”背后是从对资源的重估到对科技带来的新增长曲线的再定价,其中资源重估想象力空间有限,行情持续时间和幅度较小,而科技带来的变革则更为显著,想象空间更大,其行情的强度也更加显著。中期角度看,本次“人工智能+”行情始于2022年10月,到目前持续了2年半(中间经历过1年半的熊市市场阶段),科技TMT指数实现49%的累计收益和39%的超额收益率。如果考虑到中间经历了较长时间阶段整体市场的低迷,从2024年9月24日至今(接近半年时间),计算机、电子、传媒和通信的涨幅分别为76%、57%、59%和43%,从时间上和累计涨幅上均未达淋漓尽致状态。但如果考虑到节奏,从上升浪的回撤调整幅度而言,历史每轮“+行情”在上升浪的中期回撤幅度大概在20%上下(不包括由于宏观因素造成的市场整体低迷情况)。
3.“+行情”微观个股特征:“+行情”大概率有批量十倍股,当前主要以算力硬件端涨幅接近,应用端尚未出现。以2022年10月至2025年2月13日为区间,AI相应领域个股统计其最低点和最高点以及其间累计涨幅发现,以累计涨幅来看,当前仅有寒武纪为十倍股(从2023年1月3日到2025年1月10日,累计涨幅1238%),其次算力链核心公司新易盛和中际旭创累计涨幅分别为927%和896%,逼近十倍股,除此之外,涨幅较为靠前的多数分布在硬件端算力领域,且部分公司已于2024年11月或更早2023年股价见顶。而偏软件的计算机和传媒以及具身智能的机械设备则涨幅相对靠后,且最高点时间也更靠后。目前,全产业链大概有30多只5倍股,但应用端公司集中在3倍股和4倍股更多。以当前十倍股情况来看,行情还未演绎至极致,短期看后续行业内部结构切换正在进行时。
4.“+行情”个股选择:技术迭代下,市场龙头股在不断变化。“新技术赋能各行业”模式下,由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往往是非线性且充满变数的,因此使得“后来者居上”的剧本不断上演,即龙头股的地位充满变数,也使得选股的重要性更加重要。选取这种模式下2013-2015年的“互联网木”行情,在每一上升浪中我们发现前十大个股重合度往往很低,意味着在快速的技术迭代中,市场的龙头也在快速变化,选股和自上而下挖票变得非常重要。
5.“+行情”估值与基本面顺序:行业业绩并非行情开启必要条件,拔估值到业绩拐点可经历3-5个季度,当前硬件已兑现业绩,后续看应用。复盘每轮“+行情”,多数情况是估值先行或同步于业绩兑现。行业业绩并非行情开启必要条件,拔估值到业绩拐点可经历3-5个季度。从2022年10月开启的科技行情看,目前硬件端已经历了2023年估值提升和2024年业绩的兑现,电子扣非净利润增速已从2022年的-34.2%到2023年的-35.4%再到2024年的56.7%,通信扣非净利润增速2022年已扭亏为正,实现22%低增长,且23年和24年 ROE均保持历史相对高位。而相反,计算机和传媒等偏应用端领域业绩在24Q3仍为负增长。随着硬件端的兑现以及AI应用逐渐落地,后续更加关注AI应用端的业绩兑现。
6.“人工智能+”行情结构选择:短期更加关注下游应用,中长期依然保持对算力链需求跟踪。往后看,政策端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了多元布局和行动,AI对行业业绩增长的能见度大大提升,行情后续短期演绎更加关注应用端的投资机会。
根据2025年2月12日发布的《AI赋能,垂直应用势不可挡一AI+组合系列报告之二》之中,我们认为可重点关注的AI垂直领域有:AI+办公、 Al+娱乐、AI+金融、AI+教育、AI+医疗,同时在报告中我们结合各公司数据资源潜力,以及公司在AI智能化方面的战略,综合筛选出“Al+垂直应用”的20个可关注标的,详情请参考报告。另外结合近期国常会提出的,发展以“人工智能(AI)+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这些AI+消费领域覆盖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智慧汽车等场景,建议关注消费电子(AI眼镜、 AIPC、AI玩具等)、智能驾驶等细分领域。同时,中长期依然保持对算力链需求跟踪。

风险提示:产业趋势发展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