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要说日军陆军最强的部队,很多人都认为是被称为“蝗军之花”的——关东军。
确实作为日本陆军最恶贯满盈的部队,关东军不仅作恶多,装备还好。当然,关东军的强是相对而言的,和同时期二战西方军事强国,如,美苏德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那么可能有很多人会问,他们比不过西方,那对比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实力又如何呢,
比如,同样和出身东北的四野(包含前身民主联军和东野,以下用四野代替)相比。
本期,我们就以日军1941年时期,巅峰时期的关东军主力师团(甲等),和四野的军(纵队)相比,究竟孰强孰弱?
四野和关东军对比(剧照)
关东军对比入关前的四野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日军关东军的主力师团实力。
这里我们以当时关东军最强时期,也就是1941年关东大特演时期的师团作为比较。
当时为了对苏作战准备(理论上一个师团战力等同于苏军1.5个师),日军关东军进行了极致的加强,此类的关东军师团,包含11个王牌师团,分别是:
1个机械化师团,第23师团(该师团在诺门罕被苏军重创,重建之后日军为了雪耻组成为日军机械化师团),6个用于平原和野战条件下的挽马师团,分别是第1、8、10、12、14和24师团,4个用于东北山地作战的师团,分别9、1125和28师团。
这些师团,整体实力非常接近,但任务不一,所以分为3种。
日军关东军在演练
而本期,我们就以常见的野战条件的关东军挽马师团为例:
一个1941年型的关东军挽马师团,下辖兵力为:2.2万人(从2旅团4联队变成3联队制)在装备上轻武器为11000支步骑枪、轻重机枪为479挺(重机枪为72挺),掷弹筒(含最新型的89掷弹筒50mm口径)400具。
而在重武器方面,每个师团合计下辖一个炮兵联队(4个大队),一个装备12门75毫米90式野炮的大队,2个装备100毫米加农炮合计24门加农炮的大队,以及一个装备12门96式150毫米重榴弹炮的大队,小计为48门重炮,同时在联队层面每个联队还有4门75毫米94式山炮的的炮兵中队,大队里面则为每个大队2门75毫米92式步兵炮。
总计炮兵为60门身管炮(重炮),加上18门步兵炮以及14门反坦克炮,这个装备相较于东线的德军可一点都不逊色。
关东军炮兵部队
那么,看完日军关东军最精锐师团的配置,再来看看四野的装备。
因为是四野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其装备和编制也是动态发展。
有一说一,四野在进入东北的前夕装备并不太理想。
以炮兵部队为例:
1945年10月关内第首批部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时兵力达到了12万人,但在装备上除了百余门迫击炮之外,也就2个炮兵团,合计8个连,火炮总数也就15门山炮和17门野炮,全军火炮加起来还不如关东军一个师团的炮兵的1/2,炮弹更不用说,每门炮也就几十发炮弹。
1946年4月,东北我军正式称为东北民主联军,到了1946年10月,全军进行了第一次整编,合计5个步兵纵队,每个步兵纵队 3个师,但都不满编,总人数不过2万余人出头。以四保临江战役结束时,每个纵队的人数分别为
“北满方面的1纵3.3万人(勉强满编)、2纵2.7万、6纵2.8万;南满方面3纵2万人,4纵2.1万还不如北满”
在装备上就更惨了,当时全军在炮兵司令朱瑞的组织下展开了搜山检海找炮活动,总计组建了100个炮兵连, 其中
4个团合计36个连是炮司直属,5个纵队64个连的炮兵,但考虑到其他部队也会分流部分炮兵,因此每个纵队也就9个炮兵连左右,大概率一个纵队也就27门炮。
一个纵队(军27门炮)在当时已经达到国军大部分美械部队标准,可对比日军精锐师团还是不足他们的40%。
东野最初组建的炮兵部队,图为90式野炮
1947年12月,在进行完冬季战役之后,四野开始整训,而101针对于即将到来的决战,决定进行扩军,对于野战军当时的要求就是:
组成40个步兵师共48万人(每个师12000人),包括12个纵队司令部、12个炮兵团、5个工兵团、2个骑兵师。在编制上则是要求一个纵队合计35000人左右,在重装备上一个纵队下辖3个师属山炮营,1个纵队重炮团,合计4个炮兵营,54门重炮(27门山炮,18门野炮,9门榴弹炮)
实际上,东野虽然在罗帅的组织下,根据地士兵参战热情高涨,每个纵队人数都在4000-45000之间,远远超出编制内,但装备,特别是重炮根本就没能配满。
东野炮兵(野炮部队)
举个例子,在辽沈战役前,东野一共92门榴弹炮,别说不够12个纵队分,炮纵都不够。
全军一共610门重炮,炮纵5个炮兵团就拿走了180门(每个团36门),还剩下430门,12个纵队平均分下来也就36门左右,这还是独立师一门重炮也不配的情况下,整体下来可能王牌纵多一点,后成立的纵队(5、11和12)少一点。
比如,在塔山战役时期东野5虎之一的4纵(装备在东野算最强之一)在塔山满编4万多人,但在炮兵上也就是26门山炮和10门野炮,3门105毫米榴弹炮,合计39门炮;作为新纵队的11纵则是仅仅只有24门山炮。
也就是四野纵队在炮兵上多辄35-45门炮,少则20多门炮,但这个数量依然是对日军关东军师团形成劣势。
当然,在轻重机枪上,相对于日军的400挺,部分纵队的轻重机枪达到了700-900挺以及迫击炮300门,是对日军有优势的,但重武器上依旧吃亏。
那么入关之后的四野如何呢?在辽沈战役中,东野一共歼灭了47万东北国军,这里面就包含了大量精锐的美械国军部队,比如新1、新3、新6、新7、第49、53、60(起义)、71和93军等军,同时解放了长春、沈阳等地,缴获了大量装备。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缴获中就包含了:
各种火炮6000门(多数为迫击炮,重炮410门)、轻重机枪1.3万挺(重机枪2000多挺)、坦克装甲车340辆,汽车2000多辆
而利用这些缴获,东野也开始充实自己的武装力量,将独立师升格为主力,装备上都是按照主力的配置,同时还直接编入个纵队。让入关的东野一个纵队就有4个师,总兵力多达5-7万人,这个配置比关内国军有的兵团兵力还要多。
那么其他纵队呢?
其实,如果以重炮来说的话,除了钟伟的12纵55门(铁扫帚纵队,打扫战场一流)之外, 剩下的都是在30-40门左右(9纵最低才18门),是要弱于日军精锐师团的,但还是那句话,因为体量的原因, 东野这些部队在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上要比日军多2倍以上,兵力也在2倍左右,在重炮上的差距,大致上可以抵消掉。
所以在入关初期,东野的主力纵队已经碾压日军关东军王牌师团,但非主力纵队战斗力相当或者部分要弱于日军。
1949年3月,东野正式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全军下辖13个步兵军(50军起义过来的),每个军下辖4个步兵师。而得益于在平津战役消灭和改编52万傅作义所部,并接收了国军在平津地区的武器装备,四野的实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增长。
当时接收和缴获的装备为
“火炮5500门(迫击炮居多),轻重机枪3万挺,步骑枪15万支,坦克和装甲车207辆……”
平津战役时期的东野,炮兵已经很强大了(剧照)
那改编之后的四野实力有多强呢?
3月15日,四野总部发出关于炮兵建设的第5号《炮兵命令》,将全军军属和师属炮兵分别按甲乙两种统一编制。
其中,军属甲等炮兵团为“三三”制炮团27门,乙等军属炮兵为“三二”制小炮兵团18门,师属甲等炮兵营为“三四制”12门,乙等为“三三制”9门,截止四野全军南下前,12个步兵军48个师。有9个军的炮兵团、21个师的山炮营实行甲种编制,其他3个军的炮兵团和27个师的山炮营实行乙种编制。
改编成四野之后我军重炮兵(150毫米榴弹炮)
哪怕类似于42、47和48军这样后来才成立的部队,全军的重炮数量(全部按乙种算)也达到了54门,也就和关东军甲等师团相差6门,但别忘了我军在迫击炮、步兵炮和轻重机枪上是要比日军甲等师团要多得多。
故而,可以得出在改编成第四野战军之后,东北我军的一个军,哪怕是最弱的也要比日军一个关东军精锐师团强,换成38、39、40和43军这样的王牌部队,战力甚至可以顶关东军1.5个师团。
不过话说回来,四野走的是大陆军路线,讲究炮兵集中配置,如果将炮兵司令部所属的7个炮兵团(105毫米以上重炮)全部打散分到各军之中的话,各军的实力还会再强上许多。
毫不客气的说,1949年,一个四野的王牌步兵军就能顶2个巅峰时期的关东军精锐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