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该宫初名待考,明代称天妃宫,至清代始定名为天后宫。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大修告竣后,基本奠定了宫殿格局。到了民国时期,宫殿被改为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宫内神像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悉数捣毁。1988年1月13日,泉州天后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5月,初步恢复信俗活动,但妈祖神像为工艺品(样品),未开光。1990年3月7日,由新港奉天宫董事会捐资、泉州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重塑的温陵妈祖金身开光,这泉州天后宫彻底告别了有庙无神的历史,从而也掀开了泉州天后宫发展新篇章。
宋代
庆元二年(1196年)
因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事见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十六·祠庙志》)
元代
备注:元代泉州天后宫事迹不详,有待详考。
明代
永乐五年(1407年)
以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官重新其庙。(事见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十六·祠庙志》)
永乐十三年(1415年)
少监张谦使渤泥,因仗神庥,诸事顺利,归奏于朝,鼎新宫宇。(事见明·顾珀《重修天妃宫记》)
成化十年(甲午岁,1474年)
泉州知府徐某,垦田地二十余亩,以供香火之费。(事见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十六·坛庙寺观》)
嘉靖十九年(庚子岁,1540年)
四月,启动重修天妃宫。(事见明·顾珀《重修天妃宫记》)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岁,1544年)
十二月,重修天妃宫工程告竣,其中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西廊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事后,南京户部侍郎顾珀作《重修天妃宫记》以纪之。(事见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十六·坛庙寺观》)
清代
乾隆元年(1723年)
泉州信众捐资重修天妃宫。(事见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十六·祠庙志》)
嘉庆二十年(乙亥岁,1815年)
秋,徐汝澜代理泉州知府,倡修天后庙。同年十二月正式动工。(事见徐汝澜《重修天后宫碑记》)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岁,1816年)
五月,重修天后庙工程告竣。于是,泉州人礼请徐汝澜知府撰文纪之,此为徐汝澜《重修天后庙记》之由来。(事见徐汝澜《重修天后宫碑记》)

民国
民国15年(1926年)
因福建倡修并扩宽福州到厦门的公路,泉州天后宫的山门、戏台及东西阙被拆毁。(事见孙亚宏《亲历泉州天后宫的复兴》,此事时间未必准确,但泉州天后宫山门、戏台及东西阙被拆毁,就是因为民国时期扩修福厦路之缘故,故而暂记于此。)
民国20年(1931年)
5月,实业家、社会活动家蔡鼎常在泉州天后宫创办了“私立晦鸣中学”。其时,学校大门建在天后宫后段(现梳妆楼东边),并将天后宫的梳妆楼拆除,改建成二层水泥框架教室楼房。至此,天后宫除了正殿(大殿)、寝殿(后殿)及东廊一小段保留原有古建筑外,渐次将山门、戏台、梳妆楼、东西阙及西廊、凉亭、斋馆等拆除(孙亚宏称之为“都荡然无存”)。
民国22年(1933年)
晦鸣中学将天后宫寝殿后排的梳妆楼拆除,即地建成一座钢筋水泥的教学楼。(该楼于1990年被移交给泉州市文管会,至2000年由台湾鹿港天后宫管委会出资30万拆除钢筋水泥建筑,复建梳妆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年
位于泉州天后宫内的晦鸣中学改为公办学校,更名为泉州第七中学。(在50年代,或泉州七中在天后宫办兴期间,该宫正殿前埕改为水泥篮球场与、排球场;正殿中间为教师办公室,两边为教师宿舍;寝殿被分隔为三大部分,中间为大会场,东侧隔间为学校实验室,西侧隔间为学校图书馆。)
1972年
反帝中学(即泉州七中)教室搬至南门湖岸头新校区,天后宫寝殿内原有图书馆、实验室一并搬走,余下空间全部改为学校大会场,其主席台也由原来的中间移至西面。
1966年至1976年
“破四旧,立四新”期间,泉州“红派”红卫兵进驻天后宫,将殿内明代妈祖泥塑神像捣毁。
附:泉州市区开通首条中山路(南门至体育场)公交线路,该线路起点站就设在天后宫内(大殿前)。
1970年
“复课闹革命”期间,天后宫建筑改为反帝中学(即泉州七中)教室,撰写《亲历泉州天后宫的复兴》一文的作者孙亚宏就曾在此上过课。
1980年至1989年
80年代初,泉州七中搬迁至新校址,留下旧校舍(即天后宫)改为泉州七中校办教学仪器厂。
1988年
1月13日,泉州天后宫被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月23日,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吴荣洲、泉州市财政局局长何泽坤与泉州第七中学校长傅火儒签订了《关于移接泉州天后宫协议书》。协议中注明“由市文管会从文物经费中分期拨款60万,作为七中工厂搬迁的补偿费。……要求泉州七中工厂与家属宿舍应于1990年前全部搬出泉州天后宫 ” 。
5月,泉州市博物馆首任馆长张家羌指派孙亚宏与黄泽民先进住泉州天后宫,做好与泉州七中校办厂的交接工作。其时,天后宫正殿空空,工艺大师卢思立为复建镇殿妈祖而创作的一尊泥塑妈祖神像(为小样品)都没地方安置,只好临时制作供桌。随后,台湾董、杨宗亲会的秘书长杨桂良光临天后宫,率先认捐,这基本解决了妈祖日常祭祀活动的所需用品(如铜香炉、铜烛台、桌围、果盆等祭祀必需品)。
1989年
9月,为了加强对台交流,经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在泉州天后宫内设立泉州市闽台关系史博物馆。
10月,台湾省嘉义县新港奉天宫董事长马进铭率团首访泉州天后宫,该团队决定由新港奉天宫捐资五万元,重塑因“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的镇殿温陵妈祖金身。
1990年
3月7日,由新港奉天宫董事会捐资、泉州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重塑的温陵妈祖金身开光,泉州天后宫彻底告别了有庙无神的历史。
3月,台湾彰化县鹿港天后宫管委会主委王登海率团到泉州天后宫进香,王海登捐资二万、鹿港天后宫管理委员会捐资九万元助建泉州天后宫山门。该进香团还有八人捐资重建戏台。
1991年
2月16日,泉州天后宫首次接待国际组织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该宫首次复办了仿古“祭海”仪式,其时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陈荣春在场陪同国际友人一起观礼。
1992年
11月,由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台湾味丹企业集团副会长杨清钦捐资22万重建的东、西阙(钟鼓楼)及重塑的水精将军(千里眼)、金精将军(顺风耳)告竣暨开光。
1996年
3月,由陈建鹰副馆长、天后宫新任董事长主持的首个修缮工程——天后宫东、西廊(厢房)重建动工。该工程9月告竣。
10月18日,纪念泉州天后宫建宫八百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召开,台湾省16座妈祖庙,2000多名台胞专程赶来共襄盛会。
1997年
1月31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要求泉州七中教师住房及校办工厂于8月30日前必须全部搬出泉州天后宫。至此,泉州天后宫的产权得以回归。
2月25日,泉州天后宫寝殿维修工程正式动工。该工程于同年10月15日告竣。
2001年
9月,泉州天后宫前广场扩建时,从山门前挖出“南大门”——德济门的遗址,并挖出一块清代泉州知府徐汝澜撰写的《重修天后宫碑记》断碑。相传,此碑曾移用于桥板,以便解放初期坦克过桥,后被压断,遂就地掩埋。
2002年
7月25日,泉州天后宫与台湾省澎湖天后宫联合举办两岸妈祖直航会香活动。泉州天后宫妈祖护驾团12名成员与台湾省澎湖县长赖峰伟、澎湖天后宫主委杨国夫率领的245名澎湖乡亲,乘坐“超级星”号客轮从泉州后渚港直航台湾澎湖马公港。至8月9日,会香圆满结束。
2002年
9月23日,由台湾鹿港天后宫捐资三十万助建的梳妆楼告竣。至此,泉州天后宫古代建筑规制修复工程完成。
2003年
11月20日,因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健鹰告诉新华网记者王凡凡、宋树涛称:在泉州天后宫又称“温陵圣庙”,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现存妈祖庙中规模较大、年代较久远的一座,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福建已先后投资近2亿元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整修。该言论遂被新华网刊发宣传,传为美谈。此说大概就成了后来泉州天后宫宣传的“三最”之说的底本。

2007年
12月28日,为纪念泉州妈祖直航澎湖巡境五周年,泉州天后宫再次举办温陵妈祖赴澎湖、金门巡境。此次活动,规模胜过上次首航,参与人数共计68人。由泉州石井码头乘船直达金门水头码头后,再从金门的尚义机场包机直飞澎湖的马公机场(一部飞机刚好70座)。参与人员除个别政府相关人员外,多数是来自泉州地面妈祖友宫的善男信女。
2014年
12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报的首届(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活动,泉州天后宫正殿维修工程入选。先是,1984年泉州天后宫正殿维修时,用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故有重修之举。
备注:本文所记诸事皆依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道光版《晋江县志》,明·顾珀《重修天妃宫记》、清·徐汝澜《重修天后宫碑记》、当代·孙亚宏《亲历泉州天后宫的复兴》与莆田陈先生提供的新闻报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