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下放的知识青年,其实好多还是一些孩子,他们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来到这陌生的农村,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厉练。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有的知青甚至选择留在农村,终生没有回城,在农村娶妻生子,有的女知青也嫁给了农村青年。因为他们瘦弱的双肩承受不起生活的重担,他们需要一座坚实的靠山,于是农村男女青年是最佳选择。可是在几年后,知青回城有一个苛刻的条件,必须是未婚,于是又出现了一阵知青离婚潮,就象电视剧《孽债》描写的情节一模一样。下放到我们村的知青中有一个女孩子,长的瘦瘦小小,可以说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手无敷鸡之力。那时知青参加生产队劳动也是分任务的,比如插秧收水稻都是一天要干多少亩啊。女孩在家可能是个娇娇女,那吃的这个苦,天天累的哭,其他知青虽然想帮忙,可自己的任务也摆在那里,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这时一个农村小伙子出现了,他经常帮女孩干活,还把家里好吃的东西带给她吃。这男孩的家庭条件在村里算蛮好的,因为他的父亲是三叔。日久天长这两人就擦出了火花,确定了恋爱关系,三叔可高兴坏了,儿子能娶一个上海大城市的姑娘,那是祖坟冒青烟了。他们结婚后,三叔亲自出马,把女孩调到村里小学教书。生活就这样平平静静的过了两年,小孩也出生了,三叔高兴的合不拢嘴,把媳妇当宝贝在家供着。可是好景不长,国家政策下来了,知青可以回城,但必须是未婚。身边的知青陆陆续续都回城了,这女孩前面还没啥,当全部知青走了以后,女孩的家里也天天写信来催她回城。女孩坐不住了,也开始闹了,三叔先是好言相劝,想用权力压住。女孩不买账,还是要离婚回城,三叔急了,把女孩关在家里,女孩一封信告到县知青办,知青办立即派人下来调查,把三叔好一顿批评,说他破坏知青政策,责令他马上放女孩回城。最后,女知青还是离婚了,抛夫弃子回城了。后来三叔的儿子也带小孩去上海找过几次,可那女知青面都不和他见,她参加工作重新在城里结婚了,只是托人带了一些钱和小孩衣服回来。三叔为这事也气的摔坏了家里十几个碗,可也没办法,他权力再大也管不到上海啊。最后只有认命,重新给儿子找了一媳妇。这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故事吧。相信这样的故事在当时有好多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