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刺杀齐桓公被抓,齐桓公却斋戒3日:做我父亲可好?

宛宛说 2023-03-09 09:28:33

公元前686年,管仲刺杀齐桓公被抓。然而,齐桓公斋戒3日后,却跑过来问管仲,“当我父亲可好?”

这齐桓公莫不是傻了,竟认要杀之人做父亲?其实,这还要从齐桓公与他兄弟争夺国君之位说起。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

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以下称“齐桓公”)和公子纠是齐襄公的亲弟弟,作为候选人,2人开始争夺国君之位。

那时,公子纠在鲁国,身边有管仲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帮忙;齐桓公在莒国,有鲍叔牙和莒国国君帮助。

双方可谓势均力敌,于是,谁率先回到齐国,谁就占有优势。

这时,管仲提议,“为保公子纠无碍,我带一队人马先行。”

可走到半路却发现,齐桓公已经在莒国人的护送下,往齐国方向奔去。

情急之下,管仲赶紧去截杀,他躲在隐蔽处,瞄准齐桓公的马车,拉弓射箭,一气呵成。

“啊!”车内传来一声参加,只见队伍顿时慌乱,一时间哭天喊地。

管仲以为齐桓公死了,赶紧跑回鲁国,将公子纠不紧不慢地送回齐国。彼时,他以为,公子纠马上就能继位了。

然而,等他们到达齐国时,却发现齐桓公已经即位,于是,又赶紧跑回了路过。

齐桓公料理完国事,刚腾出手就对鲁国发兵了,不仅杀了公子纠,还将管仲抓了回来。

这时,鲍叔牙站了出来,“一定要重用管仲。”齐桓公懵了,“开什么玩笑,他差点要了我的命!”

可鲍叔牙却坚决不退让,齐桓公还是对这位老师有些怕怕的,于是便封了管仲为相,辅佐朝政。

5年后,齐国强盛,开始扩张版图,当他们杀到鲁国时,鲁国表示愿意称臣,并割地。

然而,在签订盟约这天,鲁庄公和心腹曹刿却劫持了齐桓公,“减少割地,以汶水为界,将封地划给齐国。”

齐桓公因慌乱一时没了主意,只得答应。可事后,他却想反悔,撕掉盟约。

管仲立即站出来,“万万不可。”并说出来3个理由:

第一,签订盟约时,齐桓公不能防患于未然,是不聪明。

第二,面对挟持,慌乱无主张,是不勇敢。

第三,答应了别人的事,又要反悔,是不诚信。

“如此这样,那什么建功立业?!”管仲严肃质问,齐桓公低下了头。

果然,自此之后,齐国以诚信闻名。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想称霸中原,可卫国却不听号令。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商量攻打卫国。

下朝后,他来到了宠妃卫姬处,却见到卫姬愁眉苦脸,“爱妃,你怎么了?”

卫姬双眼含泪,“陛下,您是不是要攻打我的家乡卫国了?”齐桓公一听,怒火中烧,“如此机密,是谁告诉你的?”

卫姬赶忙下跪,“陛下,没人告诉臣妾。以往您对臣妾都很温和,可今天您来我这先是面带杀伐之气,而后才转温和,我猜您是要攻打卫国了。求您了,别让我家乡的老百姓生灵涂炭。”

齐桓公一下心软了,可这出尔反尔,怎么和管仲说呢?

可隔天一上朝,管仲却笑问,“陛下,这是不想伐卫了?”齐桓公愣住了,“相国怎知寡人所想?”

管仲将他早晨反常的表现,一一列举,齐桓公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管仲摇了摇头,“陛下,您且放心,臣已想好怎么劝服卫国了,不会让您为难的。”齐桓公听后,非常高兴。

后来,齐国日益强大,齐桓公却因此志得意满,轻视其他诸侯,想要封禅泰山。

管仲见状,赶紧劝说,可齐桓公根本听不进去。不得已,他只能说,“封禅所用的奇珍异宝不够。”这才将此事暂缓,避免大乱。

自此,齐桓公对管仲越来越敬佩,竟主动提出斋戒3日,尊管仲为“仲父。”

【宛宛说】

孔子说,“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意思是,齐桓公召集了很多次诸侯盟会,都没有动用武.力,这些都要归功于管仲,这也是他的仁德。

由此可见,管仲作为贤臣,在仁德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可据《史记》记载,“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孔子在肯定管仲的同时,也提出,他的格局小了。因为他只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却没有让他实行王道,落了小器。

如果管仲能够认识孔子,这2位又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6

宛宛说

简介:将明星的故事,说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