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区,地理位置独特,它坐落于山东省北部与河北省东南部的交界之处,成为两省的重要连接地带。其西部边界紧邻津浦铁路和运河,东部则与渤海相接,南部隔着黄河与清河区相望,而北部则一直延伸到独流减河。
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冀鲁边区大致涵盖了今天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地区的一部分区域,具体包括了十多个县、市。同时,它还涉及到了河北省沧州地区的一部分,约有七个多县、市被划入其中。
此外,冀鲁边区还有另一个称呼——津南、鲁北地区。这一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山东北部的门户,也是日军沿津浦路南侵的必经之地。正因如此,冀鲁边区成为了山东抗日武装起义最早发动的地区之一,见证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在这一地区,中共津南工委及其领导下的多个县党组织,如河北的盐山、宁津、沧县、庆云以及山东的乐陵、无棣等,积极行动,联络党员,动员群众,搜集武器,为筹建抗日武装而努力。1937年7月15日,津南工委负责人马振华与盐山县的爱国人士在旧县镇集会,共同宣布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随后,乐陵县委在红军干部周凯东的协助下,于黄夹镇发动武装起义,组建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武装力量。
同年9月,各路起义部队及宁津、无棣、庆云等县委组织的武装力量陆续集结于盐山圣佛村,统一整编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然而,救国军内部成分复杂,从一开始就存在着领导权的争夺。除党直接掌握的武装外,还混杂有崔吉章的土匪武装和刘景良的国民党武装。特别是救国军领导人邢仁甫政治立场不稳,右倾严重,对党的领导不服从,极大地阻碍了救国会和救国军的发展。
随着日军占领平津并沿津浦路南下,津南工委的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为此,上级决定将该地区党组织划归山东省委领导。山东省委派遣于文彬、赵明新等人前往冀鲁边区,与马振华取得联系,并建立了鲁北特委,以统一领导该地区的党的工作和抗日武装。在鲁北特委的领导下,经过整顿和斗争,成功挫败了刘景良、崔吉章等人企图篡夺救国军领导权的阴谋。为了更有利于统战工作的开展,救国军于12月改称为“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
为了打破冀鲁边区的困境,扭转人民抗日武装的不利局面,鲁北特委制定了“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游击战争方针。1938年初,三十一支队在盐山县城取得重大胜利,歼灭日军30余人、伪军400余人。随后又在多次战斗中屡建奇功,包括坚守盐山城8天8夜击退伪军、攻克无棣县城、消灭反动民团、攻克乐陵和庆云县城等。在短短两个多月内,三十一支队连克四城,部队迅速壮大至1700余人,并收编了20支游杂武装,同时建立了乐陵、盐山、庆云三县的抗日民主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