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地区,涵盖了当时山东第六区(聊城地区)的12个县以及山东第四区(临清地区)的10个县。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地区的共产党组织与驻聊城的爱国将领、国民党山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了紧密的统战关系。
1937年10月中旬,应范筑先的要求,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张维翰、姚第鸿率第三路军政训班学员240人抵达聊城,协助范筑先领导鲁西北的抗战工作。随后,山东省委又派遣组织部长张霖之以省委代表的身份前往聊城,统一领导鲁西、鲁西北的党的工作。同时,省委还派遣了赵健民、赵伊坪、张郁光、齐燕铭等多名党员干部和红军干部洪涛、王幼平等人前往聊城,增强了党的领导力量。在张霖之的主持下,新的鲁西特委成立,为鲁西北的抗战提供了更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共产党的推动和帮助下,范筑先坚决拒绝了韩复榘的南逃命令,并于11月19日通电全国,表达了他誓死抗日的决心。这一通电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振奋了鲁西北人民的抗日热情。在此期间,中共鲁西特委和各县党组织还独立自主地创建了人民抗日武装,其中第一支是由共产党员解彭年等人在堂邑创建的“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大队”。这支武装后来发展成为第十支队,成为鲁西特委直接领导的坚持鲁西北抗战的骨干力量。
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共鲁西特委和各地党组织还先后组建了多支抗日武装,共计1万余人。这些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鲁西北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鲁西北地区的党组织、群众团体、抗日武装也得到迅速发展,党员人数由300余人激增至4800余人,各种抗日群众团体总人数达到20万人。
在创建发展抗日武装的同时,中共鲁西特委还派出党员干部协助范筑先,在鲁西北地区先后恢复建立了27个县政府,其中13个县的县长由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担任。这些抗日政权的建立,为鲁西北的抗战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中共鲁西特委与范筑先密切合作,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在1938年11月聊城保卫战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进行了80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敌军5000余人,保卫了30多座县城,成功创建了鲁西北平原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的抗战局面生机勃勃,树立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
范筑先简介
范筑先,原名范金标,清光绪八年(1882年)12月30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南彦寺村(现属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山寺镇),家中五口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范筑先开始入私塾读书,因其聪明勤奋,老师为其改名为“夺魁”。然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辍学从事农业劳动,以吃苦耐劳闻名乡里,靠拉小车贩运粮食为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卫运河决口导致家庭生活困难,范筑先应募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先在北洋军第四镇炮兵中任职,后通过学习和深造,逐渐晋升为排长,并被选送到北洋陆军讲武堂深造炮科。
民国元年(1912年),范筑先任中华民国陆军第四师炮兵团连长,并在上海历任多个职务,包括炮兵营长、师参谋长、补充团团长和第八旅旅长,隶属于浙江督军卢永祥的部队。
1924年江浙战争后,卢永祥战败逃亡,范筑先拒绝了孙传芳的收编,解散了部队并隐居上海,改名为“竹仙”,以追求新的人生道路。1929年,他任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三军张维玺部参赞,并改名为“筑先”。
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范筑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南路军总司令兼参赞,战败后退至天津。九一八事件后,他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韩复榘部的少将参议和沂水县县长。1933年,他又调任临沂县县长,后于1936年再次调任沂水县县长,深受群众爱戴。同年11月,他调任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
1937年,范筑先与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彭雪枫建立统战关系。同年10月,他成立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并任司令。11月19日,他通电全国,誓与日军在黄河以北抗战到底。然而,在1938年11月15日的聊城抗战中,范筑先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