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的眼泪,它是毁灭世界的科学派对

抽屉电影 2025-02-20 06:22:49

2023年的电影《奥本海默》可谓是赚足了眼球,一方面,因为诺兰的执导,使得一些粉丝们将电影捧上了神坛,另一方面,因为是关于制造原子弹的话题,使得电影在国内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观众基础。但电影就是电影,电影本身讲述的故事跟原子弹看似关联,实际上相去甚远。而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拍摄关于奥本海默本人的故事片,早在1989年,这样的电影就已经出现。它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胖子与男孩》。

这个片名大家不会陌生,它是美国向日本广岛跟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的名称,而本片借用这两个名称,为观众们讲述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其着重点在于奥本海默从一个科学家到曼哈顿计划的实施者,再到一个普通人的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内,我们作为观众,可以一窥美国对于原子弹的态度以及对于二战的贡献值。这实际上才是本片的重点。

虽然本片的故事没有诺兰的《奥本海默》那样细致及宏大,但作为一部传统的商业片,本片也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烙印。奥本海默对原子弹的态度几经辗转,奥本海默的家庭变局,奥本海默的同事因为原子弹致死等等,以及曾经对于曼哈顿工程并不感冒的将军如何变成痴迷该工程的总负责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挺有趣。

什么信息呢?美国人对于二战的态度。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吗?当然,要讨论这个话题,就一定要知道美国人为什么参加二战以及参加二战会给美国带来什么样的国际地位。

今天美国人编撰的教科书可以向全世界宣布,盟军才是二战的制胜之师,没有盟军最后的参战,二战不会胜利。当然,无可否认盟军对于二战的胜利的重要意义,但这里面却忽视了其它消灭二战的有生力量,比如说苏联红军,比如说东方战场上的我们。

在本片中,我们看到研究原子弹的初衷是为了改变二战的走向,因为大威力炸弹的震慑可以使得日本伤了元气,同时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对于日本而言是致命的。不得不说美国人看日本人很透彻,因此,在美国人看来,大威力炸弹可以作为撒手锏,关键时刻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美国为什么要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原因在于柏林即将被苏联红军所攻破。而随着苏联红军攻破柏林,二战的最大胜利者并不可能会成为盟军的 领袖美国人,于是,原子弹呼之欲出。

至于说本片中的将军所言,原子弹的制造是因为德国纳粹也在研究,盟军必须要赶在纳粹研究出来之前,掌握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是爱好和平的人的必备。一开始,这个理由也被奥本海默所接受,同时也被将军所理解,然而当我们都认同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时候,一封密信来了,德国人已经永远的不可能研究出来原子弹了。这个时候,原子弹要不要继续研究,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原子弹产生的必要条件不存在了,那么研究原子弹还有没有必要?

将军力排众议,继续着原子弹的研究,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无法在原子弹研究上取得有效成果,那么曾经得罪过的人会在二战结束后,让自己吃尽苦头。这已经是个人利益完全压倒国家利益了。而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只看到个人利益,就有点浅薄了。毕竟在二战结束后,没有经历过战乱的美国本土将会成为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如何让这个地方拥有更加稳固的地位,掌握更多的话语权,那么自然需要一番成绩的,这个成绩就是美国在二战中做出的贡献。

此时的苏联已经通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二战的战场形势,如果此时美国没有任何的动作,那么仅仅凭借着诺曼底登陆是没有太多的说服力的。而奥本海默主持的曼哈顿计划,最终的成果促成了日本在亚洲战场的无条件投降,这对于美国在二战中的地位是决定性的。这就是原子弹研究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原子弹,就不会有日本光速投降,彻底的沦为美国的附庸,这个时候,美国对于二战的贡献就一下子上去了,苏联解决了德国,美国解决了日本。战后,两极格局形成。

这才是本片背后的主要意义,而其他的细节,比如说原子弹研究过程中有人受伤死去,奥本海默的家庭分崩离析,美国人对于他的态度几经辗转等等,这些都不是重头戏,重头戏就是原子弹带来的现实意义,它使得美国人主导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同时,也因为这个事实,美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二战战场上缺乏制胜作战的短板。日后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增加了自己同苏联谈判的砝码。这样去看,本片即便是平平无奇,也能让观众们了解到原子弹的背后并非只有个人单纯的良心挣扎。

……

你好,再见

0 阅读:10

抽屉电影

简介:佳片有约,邀您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