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梦工厂”,寓意着好莱坞是可以成就梦想的地方,同事也寓意着好莱坞是可以批量成就梦想的,梦想是可以复制的。这就吸引了一大批人前往好莱坞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然而追梦的不少,真正成就梦想的却不多,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可以在好莱坞成就梦想的,只不过是缺一个机会,然而有的人的机会转瞬即得,有的人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也没有能等到机会的莅临。慢慢的,梦想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好莱坞,则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寄托,只不过这种寄托是好是坏不好说。
今天推荐《蝗虫之日》,这是一部描写好莱坞普通众生相电影。托德怀揣着艺术家的梦想在好莱坞成为了一个制图师,托德的好朋友霍梅尔跟托德相反,他只想安静的过自己的生活。然而两个人的梦想都被打断了,因为一个叫菲耶的女子走进了两个人的生活。
托德对于菲耶一见钟情,且日渐着迷,然而菲耶对于托德虽然展现出来善意,但这种善意是廉价的,因为菲耶对于每一个靠近自己的男人都会展现出来这种善意。或者可以说菲耶需要这种善意来围绕着自己,最终帮助自己实现明星梦。但菲耶的明星梦仅仅是一个梦。
霍梅尔也喜欢菲耶,但他只是远远的看着,与托德的热烈不同,霍梅尔更多的时候师润物细无声的,菲耶最后在自己的父亲去世后选择了与霍梅尔一起生活,霍梅尔包容菲耶的全部,还有菲耶的多情。托德依旧是深爱着菲耶,看着菲耶不断地糟践自己,托德心如刀绞,霍梅尔却并不在意,他只在乎费也高兴与否,并不干涉她的生活,然而好日子终将在这种艰难的维系当中摇摇欲坠。
意外发生了,霍梅尔积怨已久最终爆发,一切都改变了,不变的却是好莱坞这个梦工厂,不论是托德,还是霍梅尔,还是菲耶,就好像从来没有来过,一切照旧,只不过换了角色。
《蝗虫之日》诉说的是一种乌合之众的表象,表象背后,梦工厂并不是批量生产梦想的地方,反倒是让人群癫狂,让那些怀揣着梦想的人,渐渐的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混淆在一起,最终丢掉了自己。这种挥之欲出的讽刺跃然于荧幕上,观众看到的不是几个人的癫狂,而是人群在欲望的催促下,展现出来的一触即发的暴躁,这种暴躁随时都可能爆发,但对于好莱坞却没有丝毫的影响。
影片中的三个人为观众们展现出来了三种状态,霍梅尔是一个远离好莱坞的普通人,他的生活很简单,自己喜欢做饭,也喜欢独处和安静,菲耶的到来给予他的是生活中的一缕阳光,霍梅尔享受生活的全部,但是所求的却不多,菲耶能跟他在一起就足够了,霍梅尔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只想简单的生活,他远离好莱坞,但是却因为自己喜欢的女人靠近了好莱坞而最终被毁掉了生活。
创作者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是有联系,躁动的欲望总是会被点燃,日常生活中的霍梅尔是不会躁动的,然而在一个躁动的环境中,原本日常的行为就会被升级成为一种骚乱,在这种骚乱中,霍梅尔无法控制自己,最终被人群击溃。
菲耶是一个与霍梅尔相反的角色,菲耶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好莱坞对于年轻人的致命吸引力,菲耶从不去看好莱坞这个梦工厂生产产品的效率,也不去看自己真正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菲耶大胆的做梦,大胆的迎合着好莱坞给自己设定的一切生活准则,然而辗转半生,菲耶收获了什么?好像什么都没有,菲耶得到了霍梅尔的爱,得到了托德的爱,然而这种爱却无法替代好莱坞。
菲耶最终失去了一切,连霍梅尔与托德的爱斗荡然无存,然而好莱坞就是好莱坞,它没有因为菲耶的一无所有就对她区别对待,也没有因为她失去了自己就敞开怀抱接纳,好莱坞就是好莱坞,它给予菲耶的依旧是梦工厂的梦,菲耶虽然最后也看清楚了,但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
而托德是建立在菲耶跟霍梅尔之间的角色,一方面,他也渴望功成名就,但另一方面,他看到的永远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托德努力的成就着自己的梦想,但自己的梦想看上去只是一个虚幻的谎言,在这里没有人在乎人的尊严和基本安全,他们在乎的是效率,是成绩,录影棚的事故刺痛了托德,而剧院前的骚动直接让托德彻底的丧失了追求梦工厂的信心。
原来托德一直都是局外人,原来自己一直都是耗材,好莱坞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托德,菲耶来当作耗材,而那些功成名就的明星们则是被当作吸引耗材的成功范例。到头来耗材倒下去一批又一批,那些被梦工厂成就的“梦”们,却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梦”。好莱坞制造了欲望,好莱坞吞噬了梦想。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