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悬崖之上》开始,张艺谋便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赛道,这个赛道并不是说很新颖,而是对张艺谋来说很新颖。原本的他所熟悉的宏大叙事没有了,张艺谋自此开始了热点叙事。将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合适的方式以及在合适的时间放出来,最终达到一种效应。现在看来,这种叙事方式还是很具有商业价值的,张艺谋本应该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这种叙事方式让他焕发了第二春。
《第二十条》是今天谈论的电影,本片就是采用热点叙事+情绪叙事的方式,成功的拉伸了这部商业片的社会价值,从而给观众们造成了一种虚幻的印象,当然,这种印象只存在于观影过程中,观影过后,该虚无还得虚无,就是在这两个多小时内,基本上你是跟随着情绪走的,这种情绪也是被引导的。至于故事,并不是很重要,这就是本片的特点。
《第二十条》讲述了一个正当防卫的故事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挂职检察官碰到了一起故意伤人案,但这起案件发生的缘由却非常曲折,死者是一个非村霸,嫌疑人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不受凌辱而反抗杀人。最后当地的检察官对嫌疑人是不是正当防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过程,挂职检察官自己的家务事也参与其中,最终,他舌战群儒,在法庭上成功的为嫌疑人脱罪,而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复杂的在于故事背后的热点以及这个热点所引发的争议。大家对于正当防卫的主要印象还是源于2018年的昆山龙哥案,该案件中,路人反杀昆山龙哥后对于是否是正当防卫,当时全社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对于这起案件有了一定的影响,最后,路人无罪释放,昆山龙哥案,自此开启了国内法律对于正当防卫判断的代表。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个关键是路人对于昆山龙哥的威胁跟本片中的嫌疑人面对村霸时候是一样的,第二点在于当时的社会舆论环境对于本案的关注在本片中却没有过多展现。这是影片的缺陷。
昆山龙哥案之所以引发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当时的互联网很发达,其次是正当防卫这样一个刑法条例本身积怨已久,而龙哥案是导火索,这就跟之前的彭宇案是一个性质。而本片正好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然后才能很顺利地调动观众们的感情。
之所以对于张艺谋的这种调度批评,原因在于这种调度本身并不能解决矛盾,只是将观众们的情绪激发起来,让观众们保持这种情绪上大范围的波动后,影片才能在两个多小时内做到足够吸引人。试想一下,如果张艺谋没有用这种情绪调动,两个多小时的时长就会劝退一部分人。当然,也就不可能造就《第二十条》在票房上的成功。
为什么要情绪调动,原因在于本片足够多的非常规设定。故事很简单,但是故事集中这么多的元素后,难免面面俱到。检察官是挂职,同事是前女友,家里出了校园霸凌和仗势欺人,村霸有烈士背景,受害人是聋哑人,嫌疑人是屈辱的老实人,还夹杂有上访出事,胁迫跳楼等情节,这些情节加在一起,大多数创作者都无法做到天衣无缝,因此,情绪调动的作用就开始凸显。
只要是能让观众们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保持一种激昂的情绪,那么观众就自然会忽略本片中的非常规设定。这不仅仅是张艺谋把握住了社会热点话题,而且是完全的掌控了观众。诚然,当你真正的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难不受情绪的指示,很难不被检察官最后的慷慨陈词所撼动。因为本片太容易入戏了,这种叙事上的技巧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细节上的裂痕。
而创作者为了照顾观众们的情绪,一定程度上还安排了检察官跟自己的老婆喋喋不休,这些都说明了张艺谋作为一个创作者,他对于观众的拿捏是恰到好处的。但同时,当你看完本片之后,冷静思考之余,就不难发现,原来本片所崇尚的一切不过是一种类似于缝合的东西。对于案件判断过程的展现远远的超越了案件本身,而对于检察官的个人品格的展现也远远超越了司法本身,这到最后就形成了一种清官拯救万民于水火的结果,这恐怕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社会现实吧。然而,这一切就这样被发生。
检察官最后的慷慨陈词很有渲染性,但这并不足以促成我国司法的进步,如果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那么检察官这种美式陪审团式的慷慨陈词不过是为了粉饰那种大法党所崇尚的公平。龙哥案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全社会共同参与见证了整个过程,司法只有与民众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靠近公平。而通过一两个海瑞包拯一样的清官,只会让某些腐朽更深。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