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的归机器,人的归人:余凯在寒冬中锻造“中国计算心脏”

孙梦洁说汽车 2025-04-26 10:52:22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智能驾驶行业无疑成为了一场引人瞩目的“革命”。几年前,智能驾驶技术还只是在科幻电影中的展望,而它正逐渐从虚幻走向现实,改变着我们对出行的传统认知。这场技术的变革,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引发了无数争议与讨论。

说到智能驾驶技术的领军企业,地平线科技当然无法忽视。就在2024年10月,地平线以18倍超额认购成功在香港上市,这不仅是近三年中国科技公司境外上市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标志着它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领先地位。试想一下,在上市后吸引到包括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特斯拉前主要股东柏基等国际资本的大量投资,其背后是怎样的市场信心?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一场触动千亿市场潜力的行业潮流。

但在这个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人开始质疑:智能驾驶真的可以安全代替人类司机吗?2025年3月,小米SU7的高速事故造成3人死亡,立刻让公众对智能驾驶的技术先进性与安全性产生了疑虑。有人甚至认为,过度宣传和市场炒作让技术的发展背离了用户的真实需求。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事件实际上却暴露了技术与监管滞后的矛盾,促使相关企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速技术的迭代。

地平线的创始人余凯在2025极客公园大会上重申了他的观点:“3年技术拐点,5年L4大规模落地。”对于许多业内人士而言,这段话的出现,犹如在危机和机遇之间点下了一个火花。过去几年里,地平线通过“算法+硬件”的协同创新,逐步建立起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余凯的预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技术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行业未来的战略布局。

回顾2015年至2020年间,地平线科技的创立和发展正是最为艰难的时期。那时,中国市场正被共享经济的浪潮席卷,许多创业者热衷于模式创新,而余凯却独辟蹊径,专注于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他牢牢把握住了中国车企愿意为高性能硬件付费的机会,却发现他们在软件投入上却显得十分苛刻。显然,只有将算法与硬件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在市场中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余凯的团队经历了漫长的五年研发周期,终于推出了首款车规级芯片“征程3”,这款芯片为后来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期间,电动化的大潮涌动,小鹏、蔚来等新兴汽车企业崛起,但地平线在技术上的超前布局却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024年数据显示,地平线在中国辅助驾驶芯片市场份额达到33.97%,登顶第一,累计出货量超800万套,且合作车企超过40家,覆盖中国前十大整车厂。这不仅是数量上的优势,更是在技术实力与市场口碑上的双重胜利。

然而,伴随着市场的繁荣,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行业内却依然暗潮涌动。希迪智驾的案例便是一个警示。尽管这家公司在商用车自动驾驶领域经历了一次“死亡谷”般的考验,但它并没有被困境击倒。相反,希迪智驾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将开放道路技术迁移至矿山场景,最终在江苏句容实现了全无人驾驶作业。这个案例再次印证了余凯的判断:“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非共识中坚守初心,时间终会奖励那些看得更远、熬得更久的人。”

进入2024年,地平线科技凭借着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加速释放其势能。2025年4月,新一代征程6P芯片发布,引起行业广泛关注。其算力达到560TOPS,能效比达到1.5TOPS/W,完全专为端到端大模型优化而设计。更为关键的是,地平线推出了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这一系统的感知精度是人类驾驶员的十倍,决策延迟仅为0.1秒,用户后期升级成本降低了60%,这将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让地平线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份额,更让其获得了国际认可,HSD的交互界面获得了2025年iF设计大奖,成为首个获此荣誉的中国智驾系统。与英伟达通过CUDA平台构建起庞大生态系统相比,地平线则更强调本土化适配。与大众合资的酷睿程团队已达500人,这标志着中国智驾技术首次进入国际车企核心供应链,重塑了全球产业链格局。

地平线的崛起确实让人振奋,但它面临的外部竞争同样不容小觑。以英伟达为首的竞争对手们也在不断奋起直追。2025年4月,Mobileye推出了算力提升4.5倍的EyeQ6L芯片,计划在三年内装备4600万辆汽车;特斯拉也在不断升级其FSD系统,宣布在年底前推出无人监管版本。这些对手的强劲势头无疑给地平线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保持技术竞争力、拓展市场准备成为地平线亟需考虑的问题。可以说,技术的迭代进步以及对于数据的精准把控,是其保持优势的关键。地平线建立“算法+硬件+数据”闭环壁垒的策略,使其在竞争中始终走在前沿。

智能驾驶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许多希望,但也蕴含着风险。随着技术的进步,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监管也日益加强。国家工信部在2025年4月16日明确禁止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概念的宣传用语,提醒企业必须谨慎行事。对于地平线而言,尽管未曾直接涉及事故,但行业整顿的压力使其不得不加快技术的迭代速度来应对。HSD 2.0版本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引入了“影子模式”,可以实时学习用户驾驶习惯,同时紧急避障的响应速度也提升到了0.2秒,较其他品牌的产品更具优势。

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增大,未来的智能驾驶将有望实现不同层次的技术普及。地平线将目光投向全球市场,计划推出300元、600元、1200元三个梯度的HSD方案,把智驾硬件成本压制在4000元以内,让10万元级家用车也能拥有城区自动驾驶能力。余凯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的发言中,强调“智能驾驶的终极竞争是信任体系的构建”,推出的用户智驾信任度模型致力于解决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敢不敢用”的心理壁垒。

为了持续保持竞争力,地平线的技术部署将不得不面临来自华为等企业的挑战。华为的“车路云”协同提出了全新的竞争思路,旨在通过“云端世界引擎+车端世界行为模型”架构实现高速L3商用,覆盖全时速、全方向及全天候场景。相较之下,地平线更致力于实现“单车智能”的普惠性,强调技术的下沉重要性,以此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地平线的突围之路并非坦途,挑战重重。余凯始终相信,真正的价值是诞生于人们对技术的不理解之中。过去,正是技术的不被理解,保留了地平线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在产业低迷期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技术拐点绽放”,这样的理念不仅反映在余凯个人的职业道路上,更是在地平线发展历程中贯穿始终。

如今的地平线,不再是外界眼中的“中国追赶者”,而是一个全球定义者,正以其独特的技术布局引领着全球智能驾驶的未来。余凯的终极愿景——“让机器的归机器,人的归人”,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正逐步成为现实。他相信,唯有当其他企业忙于计算当前的市场份额时,地平线才能将目光放在未来,着眼于技术的复利与产业的长远布局。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地平线无疑已经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入发展,未来亦是充满未知与挑战。基于此,地平线在技术与市场双重压力下,如何继续推动智能驾驶的前行,将会是未来更广泛讨论的热点。

直至目前,智能驾驶的可能性之大,令我们欲罢不能,无论是技术的突破还是市场的扩展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智能驾驶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并重塑整个交通生态。正因如此,当我们回首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不妨为那些在寒冬中坚持、在迷雾中前行的企业家们鼓掌。正如余凯所说:“不是看到曙光才坚持,而是坚持才能看到曙光。”在技术的浪潮中,地平线科技抓住了机会,成为了新时代的弄潮儿。

0 阅读:0

孙梦洁说汽车

简介:孙梦洁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