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特朗普设定的4月2日关税生效仅剩72小时,印度政府突然宣布解除对华货物港口禁令,外长苏杰生更在纽约改口承认“2020年边境冲突是错误选择”。这场由美国关税施压引发的战略调整,暴露了印度在中美博弈中的生存困境与破局野心。
2月13日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备忘录时,莫迪政府还寄望于“特殊盟友关系”化解危机。然而3月19日白宫声明粉碎幻想,美国将对印度商品征收最高达150%的报复性关税,涉及价值320亿美元的钢铁、纺织品和电子产品。这记重击直接威胁印度7.2%的GDP增速,迫使新德里在48小时内启动对华政策紧急调整程序。
3月24日深夜,印度财政部秘密文件外泄,核心建议直指“必须抓住中国机遇对冲美国风险”。次日,印度海关总署宣布即日起解除对中国货物的12个港口准入限制,被禁五年的TikTok、Shein等53款中国APP获准重新上架。
更突破性的是,印度首次允许中资持股不超过49%的合资企业在电子制造、新能源领域落地。这些措施被解读为莫迪政府向北京递出的“战略橄榄枝”。
3月26日,苏杰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时,一改往日强硬措辞,称“中印边境问题需要智慧而非武力”。其特别顾问向媒体透露,印度已原则同意重启中印边境实控线联合巡逻机制。这与2024年苏杰生“中国是最大安全威胁”的国会演讲形成戏剧性反差,显示出印度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转向。
推动这场转变的核心动力来自冰冷的数据:2024年中印贸易额达1384亿美元,中国制造的工业中间品占据印度制造业供应链的62%。印度推行的“中国+1”战略遭遇重挫,三星、富士康等跨国企业反而加大对华投资。更严峻的是,美国关税威胁直接冲击印度500万纺织业岗位,这些选票攸关莫迪2027年连任前景。
美国财长耶伦警告“印度若倒向中国将失去技术转让资格”,而中国外交部则提醒“合作诚意需要实际行动佐证”。面对压力,印度商工部3月27日宣布对华光伏组件启动反倾销调查,试图在东西方间维持微妙平衡。
这场危机暴露出多极世界的生存法则: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落下,印度的选择或将重塑亚洲经济版图。正如《印度斯坦时报》所言:“在21世纪的地缘政治棋局中,骑墙不是软弱,而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