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冲浪”,别让“法”被你甩在身后!

雾里追光 2025-02-19 20:35:08
网络乱象,触目惊心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让信息传播的速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然而,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各种乱象也如野草般疯狂滋生,令人触目惊心。

网络暴力,这一无形的 “凶器”,正以极其迅猛的态势在网络世界中肆虐。一句句恶毒的言语、一条条充满攻击性的评论,如同锋利的刀刃,无情地刺向那些无辜的受害者。他们或许只是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点滴,或许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却没想到因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每一个恶评都像是一颗子弹,在虚拟世界中穿梭,精准地击中受害者的心灵,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有些人甚至因为不堪忍受网络暴力的折磨,最终选择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逝,只留下无尽的悲痛和遗憾,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网络暴力的危害。

谣言传播,更是网络世界中的一颗 “毒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不惜编造各种虚假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这些谣言就像病毒一样,迅速扩散,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不安。从食品安全谣言,到社会事件谣言,每一次谣言的传播都如同一场风暴,搅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曾经,一则关于某知名食品含有有害物质的谣言,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导致该食品的销量急剧下滑,企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无数员工面临失业的困境。而那些造谣者,却躲在屏幕背后,看着自己制造的混乱,暗自得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

隐私泄露,同样是网络世界中令人防不胜防的问题。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就像透明的玻璃,毫无保留地暴露在网络之中。从姓名、身份证号,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甚至是我们的消费习惯、兴趣爱好,都可能被不法分子轻易获取。他们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骚扰等违法活动,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无尽的困扰。你是否曾接到过陌生的推销电话,对方对你的信息了如指掌?你是否曾收到过莫名其妙的垃圾短信,内容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是隐私泄露带来的恶果。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牢笼之中,个人信息被肆意侵犯,却又无能为力。

以案说法,违法必究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所证明的铁律。

还记得网红 “是书瑶呀” 与科技潮牌徕芬的那场纠纷吗?2022 年 618 前后,徕芬与 “是书瑶呀” 合作,投放了 11 万直播广告费,此前双方还有过两次愉快合作,“是书瑶呀” 也收获了约 15 万佣金 。但后来在合作中,因直播脚本修改问题双方产生摩擦,徕芬提出修改意见本是合理之举,可 “是书瑶呀” 却心生不满。之后徕芬拿出补偿方案,提供 17 台抽风机用于直播抽奖,事情本可就此平息。然而,“是书瑶呀” 未经同意擅自改动上架时间,导致合作破裂。自 2022 年 5 月起,她在视频平台以 “没收徕芬一分钱” 为由,对徕芬展开连番攻击,各种玩梗侮辱,其粉丝也被裹挟其中,对徕芬进行 “网暴”,严重损害了徕芬的品牌声誉。最终,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其存在侮辱、诽谤行为,二审法院也判定她构成名誉权侵权,需在网络平台道歉并赔偿 33 万元。这一案例清晰地表明,即便拥有百万粉丝,在网络上也不能肆意妄为,一旦触犯法律红线,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再看男子霍某某编造 “白沙河环境污染” 谣言案。霍某某从快手 APP 下载异地水域水质浑浊、垃圾鱼类漂浮的视频,去除水印后添加 “崂山区某村某水库旁边白沙河鱼都在岸边泛滥成灾了这鱼能吃吗” 等文字,制作成虚假视频,并于 2024 年 4 月 8 日定位在崂山区某村通过抖音发布。当日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紧急赴现场排查,发现视频与事实严重不符。截至其到案时,该虚假视频播放已 16.5 万次、转发 799 次、点赞 652 次、评论 924 条。崂山法院经审理,以寻衅滋事罪判处被告人霍某某有期徒刑九个月。他以为在网络上编造传播谣言只是小事,却没想到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公共秩序的严重混乱,最终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还有在疫情期间,山西省宋某某编造 “杨家峪剪子湾社区富康苑发现一家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20 马上过来拉人” 的虚假视频信息,发送至多个微信群和微信好友,直接覆盖人员共计 534 人,还被其他人转发,造成小区居民恐慌,社区居委会不得不采取紧急应对措施辟谣。法院审理后认为,宋某某在疫情防控期间编造虚假疫情在信息网络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其行为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在特殊时期,编造传播涉疫谣言,不仅扰乱人心,还可能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严重阻碍,法律绝不会姑息。

法律亮剑,守护网络

为了有效遏制网络乱象,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织密法律之网,让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作为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于 2016 年 11 月 7 日通过,自 2017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它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这就从法律层面为网络行为划定了清晰的界限,让那些妄图在网络上胡作非为的人有所忌惮。

《民法典》中关于网络侵权的条款,也为公民在网络环境中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武器。其中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当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时,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若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对损害的扩大部分要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这一系列规定,从多个角度保障了公民在网络世界的合法权益,无论是面对网络暴力中的名誉侵权,还是隐私泄露等问题,受害者都能依据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除了这些,还有诸多相关法律法规在不同方面规范着网络行为。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对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有明确的限制和处罚规定;在网络运营者责任方面,要求其必须履行安全保护义务,保障用户信息安全。这些法律法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法治体系,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整个网络世界,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明辨慎行,文明上网

作为网络的使用者,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维护网络环境的责任。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时,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明辨是非,做到文明上网。

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辨别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转发或评论一条信息之前,先思考一下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比如,看到一则关于食品安全的惊人消息,不要急于转发,而是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进行核实。如果无法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就不要轻易传播,避免成为谣言的帮凶。同时,对于一些明显带有煽动性、虚假性的信息,要坚决抵制,不被其误导 。

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也是文明上网的重要准则。在网络上,不要随意传播他人的个人信息、照片、视频等隐私内容。即使是在讨论公共事件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曝光他人的隐私,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比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有些人会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在网上公开,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还可能引发网络暴力,是极其不可取的。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要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情绪化的言论和人身攻击。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但我们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当与他人观点不一致时,要以理服人,通过平和的讨论和交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恶语相向。例如,在一些热门话题的评论区,经常会出现一些争吵和谩骂的现象,这样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破坏网络环境的和谐。我们应该学会用理性的语言和逻辑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讨论氛围。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在注册各种网络账号时,仔细阅读隐私政策,谨慎填写个人信息,避免泄露过多敏感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定期更换重要账号的密码,设置复杂的密码组合,提高账号的安全性。比如,在收到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里面包含一个链接,声称点击链接可以领取丰厚奖品,这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点击,以免陷入诈骗陷阱。

网络世界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明辨慎行,文明上网,共同抵制网络违法行为,携手营造一个风清气正、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0 阅读:0

雾里追光

简介:灯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