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骨骼是促进公众健康、助力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作为“三减三健”专项行动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持续受到国家政策重视。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脆性骨折,是指在受到轻微创伤后或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健康寿命,带来巨大的医疗和照护成本。而且,脆性骨折患者是未来再发骨折的极高危人群。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与2018年全国首个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推算,我国65岁以上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群约为6100万人,到2025年、2035年、2050年,这一数字将分别达到6700万人、9900万人、1.2亿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教授对不同人群防治骨松给出提示。
青少年儿童应均衡营养,摄入足量的钙,充足光照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同时坚持适量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在年轻时获得最佳骨量,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一般成年人早发现、早诊断是预防骨折的保障,建议40岁以上开始进行骨密度检测。如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化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一旦发生骨折,应开展骨健康状况评估,进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减少骨折危险因素,重视防范二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高发人群。应对骨质疏松症高发病率、低知晓率的现状,基层社区医院应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广泛推广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的防治知识,积极引导关注骨骼健康。高发人群如60岁以上、有过骨折史、糖尿病等内分泌患者,可在基层社区就加强早期筛查与识别;初筛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可通过分级诊疗上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之后回到社区长期管理以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及患者的有序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