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传奇——官场奇人杨大年

智者聊过去 2024-06-11 09:57:54

说起杨亿杨大年这个人,前文虽然在“宋代相术名人传奇”中写过,但总觉得言犹未尽,很有遗珠之憾。因为杨大年实在是北宋官场上的一个奇人:他出生时就自带神话,幼年时就是神童,不但文才风流,轶事诸多,而且还爱游戏人间,留下过太多的传说与故事。

杨大年的出生就自带神奇光环,他祖籍福建浦城,祖父名叫杨文逸,原本是南唐的官员,做过玉山令。传说杨大年即将出世时,杨文逸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道士送来一份拜帖,上面写着怀玉山人前来拜访。杨文逸见那道士穿着褐色的道袍,面容清秀,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可是等他走出来时,那个道士却突然消失不见了。正在他疑惑时,家中仆人来禀告杨文逸,说杨大年出生了。杨文逸听了,不觉若有所思。

你不要仅仅把这当作神话传说,因为在《宋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且《宋史》上说得还更邪乎,说杨大年刚出生时,“有毛被体,长尺余,经月乃落。”意思是杨大年刚生下来时,全身长满了一尺来长的毛,过了一个多月这才落下来。反正就是说此子出生就有异相,也就是当时新闻媒体不发达,要不然这在当时准能成为一个新闻热点。

杨大年长大以后,更是非同凡响,他刚会说话的时候,母亲随口教他一些诗句,他立刻就能学会背诵,在这样的教育下,他七岁能文,十岁就能赋诗,一时之间,名声远扬。连远在京城的宋太宗都听说了,居然下令让他进京,宋太宗要亲自见见这个孩子,看看他是否真的如同传说中那般神奇。

既然要试才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场做诗,于是宋太宗便让十一岁的杨大年即席赋诗一首,内容就以这次进京城为题。杨大年毫不怯场,当即写下一首《喜朝京阙》:“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峣 (tiáo yáo,山高峻貌)。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从这首诗来看,这孩子不仅有才学,而且会说话,尤其最后一句:“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把立朝未久的宋朝捧作圣朝,愿意为之立志尽忠,说得宋太宗龙心大悦,当即封他为秘书省正字,又赐他一身官袍玉笏,还专门下诏奖励。

离开京城后,杨大年便跟着自己的叔祖父杨徽之,杨徽之担任许州的知府,杨大年就跟着他去了任所。神童就是神童,出名之后依然一心务学,昼夜不息。杨徽之偶尔也会考问一下杨大年,问他一些学问上的问题,杨大年的回答让杨徽之叹赏不已:“兴吾门者在当汝矣!”

杨大年二十岁时,又回到京城,原本想参加进士考试,可是宋太宗让翰林院试过他的才学之后,觉得他这样的人才根本不需要去参加考试,当即赐杨大年进士及第,任职光禄丞。三个月以后,会试结束,按照惯例要举行琼林宴,招待那些在会试中考中进士的人,杨大年没有接到请柬,竟然没有资格参加这次宴会。

杨大年很不服气,于是写了一首诗《寄馆中诸公》为自己鸣不平:“闻戴宫花满鬓红,止林丝筦侍重瞳。蓬莱咫尺无因到,始信仙凡迥不同。”那些翰林学士看到杨大年的诗,知道他心有不满,也不敢隐瞒,于是在琼林宴前禀报了宋太宗。宋太宗很生气,责怪下属为什么不通知杨大年参加宴会。宋太宗身边的人连忙回奏,以杨大年还不是翰林学士为理由回奏。宋太宗当即宣召杨大年到集贤院,让他参加当天晚上的琼林宴。

杨大年在北宋被誉为诗人,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西昆体的代表人物,参与编纂《太宗实录》(全书80卷,杨大年独自完成56卷),后又编修《册府元龟》,序次体例,都由杨大年作主决定。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人却酷爱游戏,他就是写文章的时候,也不会停下来,而是一边与宾客们喝酒下棋,一边运笔如飞,文不加点。只需片刻功夫,便能完成一篇锦绣文章。还据说杨大年是流传后世的叶子戏的改造推动者。叶子戏在唐代就已出现,但是流传不广,杨大年对它做了改进,“取叶子彩名为红鹤,别演为鹤格。”大文豪欧阳修在他的著作中记述过这种鹤格,杨大年门下的章得千象等人都乐此不疲,这一玩法持续到了明代,衍生为后来的“马吊”,明清时盛行一时。

宋真宗后期,宠信王钦若、丁谓等人,而杨大年一向与丁谓等人不和。杨大年早年受寇准赏识,两个人在一起时时常吟诗答对,妙趣横生,留下过诸多妙联绝对。比如寇准上联“水底日为天上日,”杨大年巧对:“眼中人是面面前人。”而丁谓与寇准是死敌,杨大年与寇准关系密切,自然是他打击的对象,他曾经嘲笑杨大年的大胡子:“内翰拜时须扫地。”杨大年这样的人又怎么肯吃亏,当即毫不留情地回击:“相公坐处幕漫天。”意思是说丁谓作为宰相,滥用权柄,一手遮天。

杨大年在京城屡遭排挤,多次出任地方官,关于他离开京城的原因,《宋朝事实类苑》中说是杨大年一次文书上的疏漏所致。当时北宋与契丹两国时常有文书往来,杨大年在回答契丹的国书中写了一句“邻壤交欢”,然后呈送给宋真宗看。宋真宗觉得“壤”这个词似乎不佳,他提起笔在边上写上三个词:“朽壤、鼠壤、粪壤?”杨大年于是将这个词改为“邻境”。在当时,学士写的文书让上司挑出毛病,就被认为是不称职,所以杨大年回去以后就写了辞呈,宋真宗还和宰相说:“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杨大年之所以离开京城,是因为不满意宋真宗过于迷信求仙祈福,不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杨大年三十七岁那年,有一天中午在书房里睡午觉,忽然梦见一个道士来拜访,那道士自称是怀玉山故人。杨大年听祖父说过自己出生时的奇事,忙请那道士坐下来。道士从袖中取出一张诰牒来,对杨大年说:“内翰加官。”杨大年取过来,见上面写着自己要升任的官职,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三十七”,杨大年吃了一惊,忙抬头问道士:“这莫非是我的寿数?”道士点头微笑,杨大年试探着问:“这个能增添吗?”见道士又点点头,杨大年这才放下心来。道士提起笔来在“三”字上添了一点,看上去像是“四十七”。后来杨大年果然活到四十七岁就去世了。

0 阅读:11

智者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