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几乎所有亚洲国家和地区都不约而同在干同一件事——土改。这成为了之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命运分水岭。为何国民党失了天下?为何中国大陆能取得今天这样的经济奇迹?为何日、韩能跻身发达国家?为何菲律宾、印度等国陷入发展泥沼?
如今亚洲国家和地区各自不同的境遇其实追根溯源都与土改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新中国正是通过土地改革清除了之前农村生产关系中的封建残余从而为工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反观败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也开展了遍及全台的土地改革。台湾土改在某种意义上是失去大陆政权后痛定思痛的亡羊补牢之举。
其实当初国民党在大陆也搞过土改,但最后无不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当年曾提出过平均地权的经济原则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纳入了宪法。20世纪30年代从苏联归来的蒋经国亲赴赣南着手推行过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问题在于国民党选择了大地主大资本家作为自己的政权基础。国民政府的很多高官本身就出自于大地主家族,因此他们在执行土改政策时处于自身利益势必会打折扣。可台湾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以前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国民党内那些出自大地主家族的高官土地都在大陆。败逃台湾后他们实际上已失去土地。台湾原来的地主和国民党官僚并没多少政治联系。动台湾地主的奶酪对国民党官员而言没任何负担压力。
曾有台湾立法委员对此总结道:“在台无尺寸之地。慷他人之慨毫无人心,只讨上峰的好”。以前在大陆时国民党官员本身就是地主,因此搞土改很可能直接动了自家奶酪;现在反正自己在台湾又没地,自然可以放手去干。此外台湾农民中百分之六十左右是佃户,而大陆的佃户不到三成。因此在台湾反对土改的人要比大陆少得多。台湾土改之前农民所面对的地租高达百分之七十。高昂的地租成为了农民与地主之间首要而直接的矛盾。
蒋介石任命自己的心腹爱将陈诚负责台湾土改工作。陈诚首先推行了三七五减租政策:将耕地租率从原来盛行的60%到70%降低至37.5%。具体上首先要核定这一年的土地收获量。从总收入中扣除25%的生产成本费用,余下的75%由双方对折平分——地主和农民都得37.5%。陈诚的三七五减租其实是抄了抗战时期我党在鄂西地区实行的二五减租政策。
陈诚
陈诚为推行三七五减租政策采用了先礼后兵的手段。他每周都邀请主要由地主构成的省参议会驻会委员聚餐。他软硬兼施:一方面宣传三七五减租的好处,一边放出话称“我想调皮捣蛋搞破坏不要脸的人可能会有,但不要命的人总不会有吧”。陈诚这么说可不是在开玩笑。当时正值台湾戒严时期。陈诚本人就是台湾省警备总司令。他身后有六十万国民党军队的支持。谁敢反对土改直接安上一个通共的罪名拉出去毙了。在陈诚的铁腕之下三七五减租得到顺利推行。
经过“三七五减租”之后,地主从土地取得的收益大为减少,而地价也随之相对下降。1953年在陈诚主导的“行政院”强力推动下台湾当局终于克服了“立法院”等机构内保守势力的狙击通过并全面推行带有强制性的《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该条例规定地主所能拥有的土地上限为中等水田不得多于43.5亩、中等旱田不得多于87亩、上等肥田不得多于43.5亩。超过限额的耕地一律由当局征购后转售农民。
台湾当局通过“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等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了重组。这既提高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也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台湾土地改革后的1952年粮食产量达到了150万吨。这已超过台湾战前最高产量。1964年台湾农家户均可支配所得已相当于非农家的96.59%。土改让台湾岛内的农户们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这让他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大为改观。国民党在失去大陆政权后终于能守住仅存的地盘。
土改过程中台湾岛内的地主阶级将自己的土地资源置换成了现金、股票等资产。这些资产相对于土地而言流动性更强。这促进了台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台湾原来的地主阶级逐渐完成了向资本家的蜕变。台湾的社会结构由此悄然发生改变。在推行土改的同时,台湾当局成立了农田水利会、渔会、青果运销会等组织将先进的农业知识传播给了当地百姓。这也令台湾的农业生产走向了全新阶段。
台湾当局实行“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土改后台湾农村人口中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台湾当局抓住机会发展大批依靠出口为导向、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使得就业较为充分、收入较为平均。广大平民阶层也得以分享改革红利,同时,台湾的改革得以在初期避免大资本形成垄断促成了分配的均化。1979年台湾失业率降至1.2%,实现了充分就业。
此后台湾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迈入工业社会。这为台湾日后跻身亚洲四小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台湾通过土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成功范例在国际上被誉为“台湾经验”。